第456章 崩沙(第2/2頁)

事實上日本對明朝的了解一直沒有停止過,從嘉靖年間到萬歷,這幾十年來,倭寇就是日本的第一手情報來源,然後匯集在長崎的中國人也或多或少給日本人提供著最新的情報。

在秀吉的想法來說,明國雖大,卻毫無力量,寫給信長的信中,秀吉曾經大吹牛皮,形容“我軍攻明,如大水崩沙,利刃劈竹,無堅不摧!”

當年倭寇在大明沿海的勝跡,毫無疑問就是秀吉底氣的由來。

大明嘉靖年間,倭寇橫行中國沿海,深入內地,曾經攻占多個州府,在戚繼光等名將興起之前,明軍雖然調集大軍,卻屢戰屢敗,戰績十分難看,甚至幾十個倭寇一至,可以嚇跑一城的軍民,縱使當初的倭寇多半是沿海的中國海盜,真倭並不算多,但整個對明朝武力很輕視的看法,卻是在日本流傳開來。

在秀吉的認知之中,明朝就是這樣的形象,大而無當,大而軟弱,只要信長在三五年內統一日本,集結二十萬百戰精銳,滅明絕無問題!

事實上後世的中國人總是嘲笑秀吉太過狂妄,其實這廝只是挑錯了時間而已。他動手是萬歷十九年到二十年,那時候雖然萬歷已經怠政,不見朝臣,但張居正打下的底子太豐厚了,庫藏豐厚,繼續足夠,明朝不僅打了壬辰倭亂一役,還打了寧夏一役,再加上楊應龍一役,三大征打完,用銀超過千萬,如果不是張居正十年之功,明朝哪有這個能力打三大征?

到萬歷四十年之後,努爾哈赤開始作亂,憑借六萬男丁的小部落,四萬核心兩萬披甲,輕松奪得遼東全境,到皇太極手中,輕松將蒙古收服,朝鮮收服,數次入關,戰火一直燒到南直隸邊緣,然後中國內亂,清軍入關,龐大的帝國被一個兩萬披甲的小部落給征服了。

看到這麽一段歷史,以一國之力,二十萬精銳倭軍,征明之業,果真是不可能實現的迷夢嗎?

“這件事已經很久未提,近來又是你和部下吹牛皮了吧?”信長擦了擦汗,他雖狂妄,還是感覺眼前的秀吉過於瘋狂。

這個町人,這個猴子,因為出身的過於卑賤而被人嘲笑,現在一心想以更大的功績來證明自己,這種心理,信長十分明白,越是貴族出身的人,身上可能有很多毛病,但這種急於證明自己的毛病,只有出身卑賤的人才會有。

能力越大,就越瘋狂,秀吉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最近和部將們喝酒。”秀吉很坦然的道:“加藤清正說,如果將來能征服大明,他想當寧波城守就滿足了。”

“還有個家夥,就說最少給他二十個縣當封地,一個縣最少有十萬石,他也就成二百萬石高的大名啦。”

“哈哈,你的部將們還真敢想啊。”

日本是小國窮國,但稻米較為高產,其余的物資十分缺乏,或者說,日本的發展較為畸形,到目前為止,連金銀銅都不能自己采煉,比如銅錢,日本市面上流行的銅錢全部為明朝鑄造,甚至有不少宋錢,畢竟明朝的鑄錢並不算多,宋人的銅錢就很多了。因為貴金屬不足,所以日本的貴族都以“石”來計算領地,象信長半部下半聯盟的德川家康,他的領地就有二百萬石的年收入,是一個實力很強勁的大名。

不過坐擁二百萬石的德川家又嚴重缺乏金銀,在信長第一次上洛時,就是贈送了兩口袋黃金給德川家,最終是德川家康提供農兵的一大動力。

當時日本的農民,一顆梅子,一點大醬,加上一點米飯,就是豐盛的一餐,論起被盤剝之慘,倒是遠在中國的農民之上。

以中國之大,一年田賦不過兩千六百萬石,以日本之小,所有大名加起來恐怕也是和中國相差不多,固然是中國還有正賦之外的各種補充,日本基本上只是田賦為主,但日本貴族擠壓農民的本事,可見一斑。

若是果真將二十個江南的縣當成封地給日本大名,恐怕二百萬石很輕松就擠出來了。

各種狂言,秀吉邊飲邊談,過不多時,將信長也是說的大為心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