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追逃(第2/2頁)

除了國家正賦和生齒日繁的壓力,各級武官,特別是真正的世家將門,從都司到各指揮,層層盤剝,如同一只又一只的吸血水蛭一樣,將原本就貧苦不堪的遼東軍戶,吸吮的如同一具具枯骨一般。

在這個時候,因為李成梁這個強人在,為了博取軍功,這些利益集團和將門還將巧取豪奪來的財富取一部分來強軍,所以遼鎮還有強大的假象,最少,統馭女真,抗禦北虜,還不在話下。

等幾十年後,李成梁老邁,將門老邁,而遼東貧苦不堪,努爾哈赤一起兵,初期就幾乎是望風披靡,無往不勝,遼東的邊軍守將,坐擁沈陽和沈陽那樣的邊城,到處是堅固的堡壘,結果不要說野戰,連守城亦是辦不到的事情。一直到遼事擴大,集全國財富於遼東之後,才算守住了遼西的一隅之地。

縱觀整個明末戰爭史,關外的五百五十萬漢人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甚至是這個縮影之中,最為困苦悲慘的一群,他們的噩運,還是從洪武年間就定了型,到萬歷年間,無非就是過去種種弊端的萌發而已!

“生於遼,不如走於胡!”

李達渾身青筋暴起,雖然聲音低沉,但他最後的一聲低吼,似乎就是來自靈魂的力量!

“真的是生於遼,不如走於胡麽?”

連向來精明睿達,不肯說過人之語的杜家老爺子,也是老淚縱橫,有不堪重負之感。想想也是荒唐的緊,大家到遼東地方,十有七八都是從軍而征,前來遼東打擊殘元勢力,一戰鼎定眼下這二十五衛地方,極盛之時,奴兒幹都司地方之大,幾乎要趕上半個中國。當時的征伐之功,就是這一群人的先祖,以自己的血汗勤勞,替國家打下這麽大片的地方!

時至今日,這邊墻之外固然已經不是大明天下,奴兒幹都司早就廢除,當年封授的那些夷人衛所,現在頂個名字,根本不服王化的是主流,就算是還包茅貢土的,其實也是自治為主,朝廷幾乎連遙制亦不加遙制。

比如建州左右衛,情形便是如此,就在開原邊墻到寬甸地方以西,以前還算恭順,這些年也頗有異動之象,而原本應該鎮守遼東,替大明對這些蠻夷痛加撻伐的遼東衛所,卻很有一些漢民,連年逃亡到這些蠻夷所在的地界,剃發隱藏起來,從此甘為夷人中的一員,背棄父母之邦,連民族亦不要了。

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到走投無路的關頭,這些漢民衛所軍戶,又怎麽會發出“生於遼不如走於胡”的呐喊?

“算了,都是氣話。”

杜老爺子到底還是冷靜,當下惟有雙手合什,誠心祈禱道:“但願李佑這一家子,能平平安安的跑出去,也不要去什麽胡人地方,那都是青壯漢子才活得下去的地界,就走蓋州,出海,往天津或是登萊地方去吧!”

……

……

“豬兒,走,出門逛逛去。”郭宇將身上的軍服風紀扣扣好,用毛巾擦了擦臉上的汗水,然後往臉盆架子上一丟,想了一想,又把毛巾給撿了起來。

張豬兒倚在自己的被窩上,正在用硬筆往本子上寫字,雖然聽到郭宇的話也並沒有擡頭,只是用眼皮瞭了對方一眼。

這廝還是個隊官,原本有機會升副百總,不過他現在認得的字還停留在五百字以下,想到副百總,最少要能自己寫報告,而不是寫寫訓練記錄和幫著士兵寫家信的地步,最少識字要在一千以上,郭黑子每晚加班,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但這種事要時間和天賦,看來他的晉升還得再等等。

相比悲催的識字能力,郭宇的打架能力得到了全軍的公認……這是沿途行軍時軍訓局和參謀局聯手搞的花樣,全軍大比武,郭宇一路過關斬將,由於順字行得到惟功親自指點的高手大多已經是中高級武官,並沒有參加,郭宇以自己豐富的街頭對戰經驗配合營中學到的格鬥技巧,一路無往不勝,成為遼陽鎮首級大比武個人格鬥項徒手項目的冠軍……這是難得的殊榮,可惜冠軍此刻毫無冠軍樣,仍然是那副吊兒郎當大大咧咧的青皮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