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路祝(第2/2頁)

此時徐渭也是一臉的激動,與他平常的油滑形象大為不同。

他看著孫承宗,正色道:“當年戚繼光和俞大猷在胡總憲的督帥下剿平倭賊,這樣的情形,我實在是見的多了。自那時起,我就瞧不起那些迂腐文官,嘴裏四書五經,什麽仁德忠恕,大節大義……這些個瘟生,就該叫他們死在倭賊手中!”

孫承宗知道徐渭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是哪兒來的……先是不曾中舉,空有一身鬼才無處施用,鄉人都笑話他,自然是一肚皮的火氣,另外就是當年徐渭是胡宗憲的幕客,胡宗憲雖然是嚴黨,但在剿倭之事上是真的出了大力,而那些清流出身的文官卻是對胡宗憲百般攻訐,千種掣肘,包括招撫王直一事,叫胡宗憲言而無信,出了大醜。

而嚴閣老倒了之後,不少清流也不肯放過胡宗憲,最終在抗倭之事上立了大功的胡總督落了一個沒下場,徐渭這樣的幕客雖然立功至偉,但國家並沒有承認他的一絲功勞,他現在的所有成就,還是他家鄉人傳頌他的那些所謂的聰明機變的事情……一個老大之人,家鄉的人還傳揚著他少年事跡,徐文長這個名字並不是因為他成年的成就而聞名天下,這叫徐渭情何以堪?

種種原因,使得這個天下第一等的聰明人變的漸漸充滿了不平之氣,還好,去年和張惟功一段相處,踏實做了一些事情,京裏不少百姓倒也知道徐先生跟著英少國公做了一些事,傳揚開來,對徐渭頗有贊頌,加上李如松的照拂,徐渭的性氣還是好了不少,今日這樣的情形,已經很少見到了。

“和青藤公比起來,晚生是幸運了。”

和徐渭久在一處,連孫承宗這種性子也學會了開玩笑,隨口說笑起來。

“嗯……”徐渭哼了一聲,又問道:“你是下定主意要去遼陽了?”

“是啊。”孫承宗笑道:“晚生雖然不是什麽大才,好歹也是諸生,亦能騎馬,用劍,張帥的幕府之中,應當有用我之處。”

“哼,未必。”

徐渭道:“我看那小子的做事都是隨自己的本心,以自己的本心,立下制度,旁人但從他的制度去行便是。他的見識又高妙,所立制度無有不好,所以他的商行,舍人營,都有超過常人的地方。這樣的東主,其實對幕客的要求並不算多……你真的打算給他當書啟師爺?”

“也未必啊。”

孫承宗呵呵一笑,很實誠的道:“張帥建了侍從室,身邊當然不止是書啟這一點雜事,我別的不行,備顧問總行吧,不行就料理雜務,亦不是不可以啊。”

他的長處就在於縝密精細,要是真放低身段替惟功料理雜務,倒還真是第一把的好手,天啟年間那麽殘破的關寧,就只剩下幾個孤城和一群驚弓之鳥,孫承宗硬是建起了幾百個屯堡,奪回幾百裏地,建了一支樣子上還算強大的關寧軍……至於後來關寧軍成了獨立軍閥,這和明軍的軍制有關,也是大勢所趨,倒也不能對孫承宗太求全責備了。

至於徐渭的話,更是印證了這廝是一個當時難得的鬼才,若是惟功在此,怕也要驚得跳起來。

只不過冷眼旁觀一段日子,徐渭就對惟功行事居然看的這麽透徹!

“好了,你這小子心裏有主張,主意拿正了就不聽別人的……嗯,你去投他也好,在京裏能學什麽好?就是看這些瘟生蠅營狗苟,娘們一樣的算計,張叔大以前還是個人物,現在看來越來越叫人見的小了。”

在這熱鬧所在,罵天子幾句都罷了,叫人聽到辱罵張閣老卻著實不是小事,張居正的性子也確實越來越偏激,可能是與他身體有關,這兩個月,從地方到中樞又被處置了好幾個人,有一個生員上書替當年奪情一案的幾個犯官說話,惹怒了張居正,現在已經被充軍遼東去了。

至於上書匡時的那位姜大人,此時已經到河南某個郡王府當王府官去了,明年京察落個不稱職的考評也是必然之事,準備回家啃老米飯去吧。

這樣的行事自是叫人不滿,徐渭這樣的奇男子要是能看的慣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