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東寧(第2/2頁)

武官們是這樣的態度,吏員們就務實得多:“我等吏員,月支糧一鬥半,吃飽飯都不易,只盼新總兵不要沒事瞎折騰便好,其余的事,誰去管他?”

“這話說的在理,嗯,就是這話了。”

武官和吏員們還有議論,商民們就只是在商量,這新總兵聽說是勛貴子弟出身,地位十分崇高,想必眼界很高,原本湊給曹簠的那份常例,不知道給新總兵是不是合適?少不得要派幾個老成的商民代表,去總兵衙門尋總兵官的親信家丁,試試口風,探探路子。

這樣想來時,雖然表面上笑容可掬,眼神之中,卻是有遮掩不住的緊張。

普通的軍戶則都是神色漠然,他們在城中生活,多半行的是最低等的賤役,除了關心自己每日的吃食,別的事情,全然不放在心上。

經過神機庫和右衛衙門,分守道衙門,再一直往東,便是鐘樓所在,往南是遼陽書院和太仆寺,定遼左衛衙門,在裏市街角,還有千戶所和百戶所在衙門,不過都是十分狹小,在遼陽城中並不起眼。

城中最核心的地方,便是南城的中心,以兩座對望的鐘樓為界,鐘樓之下,有高高聳立的華表仙柱,地面上不再是泥土街道,而是大塊的方磚鋪設,顯的十分幹凈整潔。

在華表之內,就是分巡道衙門,察院,苑馬司,越過苑馬司後,便是遼東都司衙門所在。

這座衙署,原本就是遼東重心所在,歷任的都指揮管轄著四路二十五衛十幾萬軍人,連同衛所的余丁和軍戶的家屬,都在都司衙門管治之下。

大明設遼東都司之後,感覺遼東地方民風彪悍難治,即所謂:“邊鄙甌脫之俗,華夷雜揉之民,迫近胡俗,易動難安,非可以內地之制治之也。”

加上又有女真和北虜混雜,邊墻之內也不宜用民政而治,只能編以百戶千戶,以“萬戶管千,千戶管百,節制易明,逃跑可稽也。”終明之世,遼東於軍籍管理最嚴,各地:“衛所所著軍戶姓名,鄉貫為籍,具載丁口,如有逃亡,可以籍追捕勾攝。”

在此時此刻,各地都司幾乎都是名存實亡,只管理戶籍而已,在遼東這裏,都司衙門仍然留有不少的權力,最少,在惟功經過時,仍能看到衙門內部人頭攢動,顯見並不是那種冷清清的清水衙門。

不過這裏惟功當不得家,遼東都司由遼鎮總兵兼任,惟功只兼三萬衛和東寧衛,連遼陽所在的定遼左右中前後都是仍由遼東都司管理,惟功並不能過問衛所的具體事務。

因為是實土衛所,遼東和雲貴的土司一樣,衛所的長官和千戶百戶都幾乎是世世代代的世襲,只是雲貴是夷人土官,而遼東則是不折不扣的漢將而已。

衛所就是這些將門的地盤,比如寧遠祖家就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是世襲的衛指揮,衛下除了是指揮一人,同知二人,僉事四人的標配之外,還有經歷司和鎮撫司,前者負責日常事務,由吏目和各小吏充斥其中,後者是衛所的執法機構,當然也早就名存實亡了。除了這些全天下各衛所都一樣的東西之外,遼東的各衛還設吏禮戶兵刑工等六房,也稱六科,這與地方府縣衙門相同,以六科處理衛下民政,同時與山東布政和按察兩司派到遼東的官員配合,遼東巡撫和其派出的行台總其責,不論軍政,都是由巡撫為最高負責人。

在惟功這裏,遼陽城是他總負責,另外他兼三萬衛,就是可以對開原鐵嶺一線的邊防插手更多一些,對開原馬市也能幹涉,這是遼陽副總兵的福利。

至於東寧衛,則是遼陽附城衛,核心地區是在北城,當年用來震懾女真,原本曹簠在遼陽時沒有兼東寧衛,到底惟功面子大些兒,朝廷將東寧衛給了他。

經過定遼前衛庫,儀制稍下一等的原遼陽副總兵府邸便在眼前,牌坊,石亭,攔馬樁,下馬石,一應俱全,只是比都司衙門下一等,也比設在東寧衛的遼鎮總兵府邸更下一等。

經過這麽些天的準備,張用誠和侍從室的上下人等已經將此處打掃一清,曹簠留下來的舊日痕跡,一掃而空。

惟功下馬之時,數百將佐齊涮涮行禮如儀,馬靴齊碰,一時竟有地動山搖之感。

隨行過來的一些官吏不免有吃驚之感,這位新來的副總兵,僅以眼前來看,已經是與前任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