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精細(第2/2頁)

“恭喜,恭喜!”

翌日清晨,在舍人營中,山崩海嘯般的訓練聲中,惟功先拱手,張用誠和沈堯愈等人也是拱手致意,向著沈榜和趙士楨兩人表示賀意。

“呵呵,我倒是無所謂,不過取用東西和征調工匠更方便罷了。”

趙士楨對官職是無所謂的態度,和所有的理科男一樣,他的那一點藝術天賦和為人的訓練和本能已經消失的幹幹凈凈,只剩下一顆制器之心了。

這幾年,他制出來的軍械有不少都裝備在了軍營之中,別的不說,營中的那六百多支火銃就是他精心改制出來的,相比工部的成品,舍人營的這些火銃取消了最少一半的零件,在銃身和銃管的制造上,改良了五六道工序,使鑄造和鉆管更加快捷,同時惟功也給趙士楨不少建議,比如每次技術改良的工序要記錄下來,每個流程挑選最精最省時省力環節,加以記錄和規範,使之流程化和標準化。

在這個大明只有手工業,西方也沒有蒸汽機的時代,工業生產能做到惟功這樣已經算是不容易了。

現在唯一的麻煩就是京城之中施展不開,崇文門店內的工廠有房舍千間,那已經是極限了,工部和皇家的火器工廠也就是差不多這麽大,畢竟這座城池容納了超過百萬人,居住的十分密集,想要實現很多想象中的實驗與大規模的生產,就必須遷地為良了。

“想不到的事情……”

和淡定的趙士楨相比,沈榜就有點兒驚喜交集的感覺。

能治理一府,這當然是好事,文官們的升遷路線各有千秋,留翰林院為儲相是最佳,要麽就是在六部中輾轉升遷也可,為言官給事中,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為政一方,從知縣到府,再到布使參議,由布政使再入中樞,毫無疑問是一條相對困難的多的道路,沈榜的資歷升官原本是易事,幾年前遭遇挫折,到現在能重掌一府,也算是戲劇性的變化了。

只是天津又是一個距離京畿很近的地方,而且國初時承元制,海漕發達,天津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十分富裕繁華,軍事地位也很重要,成祖在此設衛,還將錦衣衛總部設立於此,當年的天津衛絕不是今天能比的,時至今日,天津雖然是一個較為繁榮的府城,也有海港和一些海船,但規模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要到幾十年後,皮島與旅順和登州水城先後發展,北方貿易區開始成型,天津港才逐漸恢復繁榮,不過要想真正發展壯大,那還是清末到民國的事情了。

沈榜的驚喜是自己從知縣一躍而治大府,不滿足的地方是天津發展的前景不大,而且過於靠近京畿,同時還要受順天巡撫的節制,他害怕沒有辦法施展拳腳。

“二山兄,你大展宏圖的機會到了。”

惟功知道沈榜的心事,勉勵道:“你的治理之道用在京縣太浪費了,我與你長談過的精細化管理用在天津一府,正合其宜。”

沈榜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官員,甚至在某些方面,惟功覺得他比大而化之,只管總綱,對地方情形較為隔膜的張居正還強得多。

在沈榜任宛平縣知縣的第一年,宛平縣一年的支出是六千兩,庫存只有五十兩,在他的治理之下離任時,經過開源節流諸多措施,縣庫積存銀一千余兩。

這個數字可能在後人覺得沒有什麽,但將一個赤字的官府轉為盈收,並且記錄下詳細帳目,對每個經手人和市場價值了如指掌,惟功覺得沈榜的能力絕對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大明官僚。

能把這樣的人才羅致到自己麾下……惟功很少認為自己有運氣,一切成就都是他自己努力而來,不過能得到趙士楨這個妖人還有沈榜這個能力超群的進士官員,還有宋堯愈這個宰相的智囊,有這三位在身邊,這不能不說是運氣好到爆棚。

“來,”惟功在簽押房中罕見的斟了酒,舉杯道:“今日之後,不久就將小別,水酒一杯,大家各自珍重。”

趙士楨淡然舉杯,沈榜眼中激動之色十分明顯,但兩人都是舉起杯來,三個磁杯輕輕碰在一起,三人相視而笑,共飲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