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設官(第2/2頁)

所以還是按戚繼光的營制來吧,但這個營制也有明顯的缺點,也正是惟功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便是缺乏文職軍官,大明的文官壓根看不起武臣,在他們看來,武將就是一群耍大刀的武夫領著一群猴子大猩猩和對面的猴子大猩猩們對砍就行了……至於何時打,在哪打,打多大,這是文官們的事,就是所謂的運籌帷幄!在這樣的思想下,武將們除了戚繼光和俞大猷這樣的異類,更多的已經是目不識丁的莽夫了,軍中當然也不可能有什麽文職軍官,什麽參謀,後勤,政教,文宣,軍法,這一類的輔助軍官,幾乎是瞧不到影子的。

一個中軍官就把大半的後勤事務都接了去,主帥雇傭幾個老夫子當贊畫,給朝廷上的奏折,軍中的公文文告,就是靠著這些聘用制請來的文人幫襯,底下也沒有幕僚軍士,專業軍士,各種資深軍士,一個百總領一百一十二人,底下只有幾個旗總和隊正,連個副手都沒有,一個千總,只有一個中軍和三個把總,還有八個百總來協助他。當然,到千總這一層面不可能身邊沒幾個親兵和家丁,但就是這種家丁制度,更進一步的傷害了營兵的戰鬥力,將領只重視栽培自己的親兵和家丁,只訓練他們,營兵們的福利被削減克扣,兵額被減低,用節省來的錢供將領揮霍和雇傭家丁,戰場上,營兵一觸即潰,號稱一萬人的營,只有六千實數,這六千人根本打不了仗,只能靠四千人的空額和六千人的福利養起來的三百人的家丁去打,而對手卻是實打實的三千人,結果明軍戰鬥力越來越低下,表面上的一萬人打不過三千人,道理就在這裏了。至於軍紀崩壞,武將越來越跋扈,個個自保,無心國事,這自然還是文官強力壓制的後遺症……反正大爺們也是被你們說成是不讀孔孟聖賢書的無知武夫,支撐國事,效忠皇帝,還是你們文官們去做吧。

現在大明的邊軍有一票名帥撐著,所以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一直撐到三大征時期都還過得去,四萬多明軍能和近二十萬鬼子在朝鮮戰場打平,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但到了萬歷晚年,老將宿將凋零,邊軍制度越發崩壞,惡果就逞現了。

一個男丁才六萬人不到的小部族,起事之初披甲不過千領,在大明強盛時,隨隨便便就敉平了的蠻夷,結果從起事到成事,大明王師先後喪失數十萬人在遼東戰場上,陣亡的總兵級武官就有十幾個,一直到八旗簇擁著福臨君臨天下時,滿清能動員的總兵力也不過十萬多一些,明軍可是時時刻刻在一百五十萬人以上!

“本營分為馬軍和步軍兩部,馬軍最高規模為四個司,設兩個千總,分別有馬宏駿和楊英兩位千總官統領,步軍,預計設八個司,四個千總,郭把總、王柱、劉嘉臣三位大人都為千總,暫缺一人,由本將兼任一部。其下,各隊、旗、局、司如故,但各總、司各增加通事官一人,助手若幹人,負責文教,档案,軍令等系統,軍訓官一人,副手兩人,助手若幹,負責按訓練計劃訓練士兵,軍法官一人,副手兩人,助手若幹,訓導官一人,負責軍中訓導事宜,助手若幹人,後勤官一人,負責與總後勤官一起負責軍餉發放,倉儲、軍械保管等事宜,軍技官一名,負責軍械的維修和改進,副手兩人,助手若幹,參謀官一人,負責參謀贊畫軍務,制定訓練計劃等事,副手兩人,助手若幹。軍情官一人,負責收集情報,本營尚無敵情,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先設立也無不妥。各官,都在營總部下設立,各千總、司一級,都分立,至局,則只設文教官和軍法、訓導等各官,但加設軍技軍士和贊畫軍士,軍士則到旗,與隊正同級,凡表現優異,不論是技藝,軍械格鬥,文化課程和兵法課程表現優秀者,可選用為各官助手及軍士,此次更新營制,事前已經得到元輔大人的首肯,大家盡管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