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章 憤怒(第2/3頁)

叫他們唱名跪見,就是為了叫他們明白,不管武將有多麽高的職名,多大的功勞,多強大的軍力,這一切在他一個弱不禁風的文官面前,都是虛的!

品級,軍功,世職,全是虛的!

只有以文馭武的祖制,才是天大地大!

至於他這麽做的目的,當然還是從實力考慮。京營現在空虛,缺乏大將重將鎮守,俞大猷是一個已經挑好的人選,但在用此人之前,還是要好好敲打一番才成。

現在已經有風聲,朝廷將任兵部尚書方逢時為總理京師戎政並提督京營,而他這個兵部侍郎將會是協理京師戎政和協理京營。

這兩個職務原本是成國公朱希忠老國公的,現在朱希忠逝世,勛臣之中,暫且沒有象樣的人選,所以朝廷將此職交給兵部,而方逢時是本兵大司馬,事務繁多,京營事務,多半就是由趙孔昭多用心打理了。

在自己正式接手前,趙孔昭希望能梳理好京營復雜的關系,京中勛臣在京營中甚多,彼此聲氣相連,最多能保持彼此相安無事,俞大猷這樣的才是能做事的……但越是能做事的,反是要小心提防,先得提前壓服住了,收為己用才好,否則,不妨徹底壓住,免生事端。

目前來看,俞大猷這個威名赫赫的大帥也是被壓的規規矩矩,還有馬芳這位三十年前就家喻戶曉的鎮邊老帥也是跪在自己面前,趙孔昭心裏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

只是,眼前似乎一直有一個礙眼物,叫他眼中頗不舒服,趙孔昭想了一下才想明白過來,原來是張惟功一直昂首站在自己面前。

再想想這個可惡的小子剛剛也就是用揖禮,趙孔昭心中氣更不打一處來。

他也是張居正的親信,所以雖然馮保和張居正都欣賞眼前這小子,但比起他一個堂堂三品侍郎來,地位相差的太遠,所以也不必太過將張惟功放在眼裏。

當下難忍惡氣,趙孔昭對著惟功冷然道:“汝無事何故擅入兵部正堂?此地豈是你遊玩嬉戲的地方?再者,兩個大帥都跪見報名,你怎敢置身事外,站立不動?”

惟功心中早就有一股難以扼制的怒氣,早就聽說文官欺淩武官,視武官為奴,今日方能親自得見,一股惡氣,橫亙在胸間,難以排解,他的心中已經隱隱有一種想法,只是一時沒有下定決心做出決斷。

讀本朝國史時,他就每每結合自己的歷史知識而苦苦思索……

為什麽明朝的邊患一直不止?國初強盛時,永樂帝經常以五六十萬人去討伐蒙古,但大軍一至,人家便走了,真實的戰果十分有限,而淇國公丘福一次不慎,十萬大軍大半喪失在草原之上,全盛之時,猶有此敗,明軍的戰鬥力實在堪憂。

再有安南之役,耗時二十年,用銀錢無算,人力無算,動員大軍數十萬,參戰的有英國公和黔國公等公侯,朝廷的決心不可謂不大……在安南設布政使司,就是一種決心和信心的表示。

但永樂之後短短時間,朝廷內諸公就一起下了決心,棄安南不顧,將這塊千年之前一直屬於中國的土地,徹底放棄。

並不是朝中沒有明白人,只是這仗實在是打不下去了。明軍損失太大,無力維持,這才是棄守安南的真相。

再之後,土木之變,死難的公侯伯都督就有幾十人之多,大軍損失幾十萬人,時隔百年之後,在當年的戰場上還能一次清理出上千頂頭盔和無數的腰刀和手銃等軍需物資!

再後,便是邊患不止,先失河套,再被兩次打到京師城下,再有倭寇之亂,幾十個身手了得的倭寇可以一直流竄到南京城下,固然是他們身手了得,而且是以偵察為主要目的,但大明海備廢弛,內地衛所軍鎮無能為力的虛弱,也是叫人一目了然。

所謂的萬歷三大征是大明在軍事上最後的輝煌,在三大征後,明軍十幾萬人損失在薩爾滸之役,全軍覆滅,後金攻遼沈時損兵十萬,廣寧一役又是十二萬,柳河與大淩河各自五六萬人,然後是崇禎年間建奴屢次入寇,每次掠走的漢人在幾十萬人,殺害屠戮的漢人在百萬人以上,聊齋中時隔幾十年,還有濟南與臨清被殺戮之慘,鬼魂沒有歸鄉的記錄和描述,成書在康熙年間,如果不是明末殺戮過慘,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文字記述出來。

這個王朝,從來就沒有強大到如強漢和盛唐的武功!

從來沒有過!

為什麽會有萬歷三大征的勝利?答案也越來越清晰和明確,是張居正在位時,提拔重用了不少有才能的將領,給他們信任和尊重,是張居正在位時,積儲了大量的物資和金銀!

只有少量的尊重和信任,就延續了二十年的軍事上的勝利和成就,而張居正之後,以文淩武,揮霍無度的情形加重,民間富裕是財富往勛戚太監和士紳大商人手中集中,百姓不富,國家不富,兵弱而國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