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興亡感慨(第2/2頁)

因又向趙開解釋道:“朕實不懼外患,不怕內亂,而朕之子孫,賢愚不等,焉可不事先設法。不然,太祖何等神武,太宗連一個幽州也攻不下,反而受了箭傷,憂憤而死,真宗、仁宗諸帝,守成尚且不可,惶論進取。”

趙桓肆意攻訐著自己的祖先諸帝,趙開不便接話,雖然聽的心驚肉顫,卻也不得不承趙桓所說是實。

“所以變法不得不行,而且托言新法,其實是要立萬世不變之法度。趙開,你等著瞧罷了,朕必定會使大宋再不致受辱於外夷。”

趙開終接口道:“然則任用奸佞,所托非人,亦是當日變法失敗的主因。”

“不然,奸佞有奸佞的用處,他們眼中只有利益,而不見義。而士大夫所說的義,其實多半只是書生見識,用來做事是不成的。不過義這個東西,也是中華道統所在,朕不會忽略的,趙卿你可以放心。”

“陛下英明睿智,臣相信陛下必定不會犯神宗犯過的過錯。”

趙桓哈哈大笑,向著趙開道:“朕自然不會。”

又問趙開道:“今日你來,必是今年的支出已經算出?”

趙開點頭答道:“正是。”說罷將自己袖中折紙拿出,開口念道:“去歲收入七千一百萬貫,支出六千九百萬貫,尚余兩百萬,藏於長安庫中。今年計收七千三百萬貫,若依陛下盤算,恐收入不敷使用,將入不敷出。其中軍費占了七成,農田水利兩成,而官員俸祿諸項開支,則不滿一成了。”

他看一眼趙桓臉色,又道:“這只是大略,明顯請陛下自己細看。”

趙桓一手接過,略看幾眼,便笑道:“這麽些東西,其實若是精通財會算術之法,早就能算的出。”

見趙開面露慚愧之色,趙桓擺手道:“這怨不得你,現下願學算術的人越發的少,半部論語治天下?笑話。趙開,朕的太學,最少有三成的人要學算術,學出來一樣做官,五年之後,你便不會再有今日之憂。”

趙開面露沉思之色,還未細思,又聽趙桓接道:“也罷了,仗打起來,總會得對方府庫收入,可以彌補些不足。稍差一些,並不關礙大局。今年大戰打過,明後年禁軍使費必定減少,到時候又可省下錢來做些別的事。而我朝搜羅賦稅之重,遠過前代,過幾年能大量減免賦稅,使得百姓息肩,稍減勞苦,然後民富而國強,則朕再沒有憂心之處了。”

“陛下有此一念,上天必佑我大宋。”趙開心中極是感動,宋朝歷代皇帝也多有愛民之說,而其實每常想的,都是國家軍隊的強大,而諸帝之中,真正說得上儉省而恤民力的,唯有眼前這個皇帝,而心心念念要減免賦稅的,也是眼前的這位皇帝。

他躬下身去,有心多說幾句稱贊的話,卻只覺詞窮口拙,一時說不出口。

趙桓看他模樣,忍不住大笑道:“卿但為朕理財,使朕沒有後顧之憂,比說幾句頌聖話要好的多。”

說罷又看手中清單,一邊看,一邊念念有詞道:“一千輛霹靂車便費錢三百多萬貫,當的朕心驚肉跳……一把陌刀近五十貫?”

趙開忍住笑意,答道:“步人甲,陌刀等物,皆新制打造,生產之前,研制便耗錢不少。不過臣親眼見過,那陌刀鐵柄三尖,厚重銳利,若有萬人勇士,著重甲持此刀,敵人縱千騎萬馬,亦不能近身也。”

宋朝時並沒有大規模的貴金屬出現,白銀多半產於南美和日本,而此時這兩個地方,一個還是蠻荒之地,一個也不懂制銀辦法,銀的產量很少,宋人以銅錢為最基本的交易方式,經濟發展到了這個時候,銅錢一則是面額太小,二來則因制作銅器獲利更大,宋朝以百萬礦工晝夜不停的采礦鍛煉,也不敷使用。而根據後世推算,宋人一貫錢約等白銀一兩,趙桓一邊念念有詞,一邊仿佛看到成堆的銅錢長江大河一般的流走,委實心痛。待聽到趙開的說辭,只得笑道:“但願如此,亦但願前線將士,不負朕望,亦不負趙卿辛苦才是。”

強烈推薦:《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作者石章魚同學的新作《艷史記》已經上傳,喜歡的同學們快去看看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