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往事可追(第2/2頁)

趙桓看他一眼,見對方雙目炯炯,並不退讓,顯是出自至誠,而他身後各人,也有同樣堅決,更多的,卻是轉頭規避。

他倒也並不憤憤,出身尋常的人,自然也能理解普通人趨利避害的心思,任是忠君愛國叫山響,事到臨頭時無視自身利害的,又有幾人。

是謂英雄究竟不同於尋常人的,便是此點了。

當下向著虞允文微笑道:“河南府一帶金兵又有異動,你當日隨朕親征,比較旁人更知戰場情形,今張浚猶在前方,趙鼎亦在潼關未歸,朕身邊需得有人襄助,卿不可遠離。”

將虞允文勸下,趙桓目視主動請求出使的諸臣,良久之後,終點頭道:“韓卿可為使臣。”

此語一出,被他點名的韓肖胃面色如常,只上前躬身一禮,並無別話。倒是在他身後,明顯有不少人松了一口大氣,籲氣之聲隱約可聞。

趙桓心裏暗笑,沉吟著向韓肖胃道:“卿為瑞明殿學士,同簽樞密院事,已經不是尋常小臣可比,料想金人不會特別留難。”

他話未說完,韓肖胃便接道:“縱是金人留難,臣只要能見到上皇問及起居,便是不辱此命,請陛下放心。”

見趙桓面露笑意,他又問道:“若是金人談判議和,臣當如何?若是議和條件裏有送還上皇之語,臣又當如何,請陛下示下。”

趙桓選擇此人,就是因他在為給事中時,就經常奉命出使遼國,也算是通曉外交事物的資深大臣,對方倒是果然經驗十足,尚未起身,便問了趙桓核心大事,以出使得好方便行事。

見對方靜候自己答話,趙桓卻是頭疼非常。

不做舉動,不理會趙佶生死,顯然無法撲滅這一股妖氛,而一旦派出使臣,事情的發展未必能盡如人意。

以趙桓的意思,自然是趙佶老死北國最好,免得回來添亂。而此時歷史的發展軌跡已經遠遠不同正史,金人到底打的是什麽主意,此時卻懵懂不知,使者一去,到底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他也完全沒有把握。

當下只得沉吟著答道:“議和一事休提,對方若是提起,只索答他:退還我大宋失土,交還所有掠去的錢財器物,歸還幽燕,兩國以長城為界,為兄弟之國,方能致和。若是不依,則無可談判。”

“是,臣遵命施行,就這般與金人關說。”

這一番吩咐,與趙桓向來的態度相同,殿中大臣,也是他親自選拔的朝中主戰官員,對這樣的處置也絕無疑問,全數贊同。

“……至於上皇,曉喻金人知道,朕願意以金銀贖回,以奉上皇南歸。而若是以上皇來要挾議和,則不必理會。”

這話也說的近情在理,總算是對內外上下都有了交代,也是趙桓苦思後的結果。

金銀小事,自然給付的起,而依據他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自從完顏宗望死後,金國上層雖有放歸趙佶的打算,卻一直未曾實行。而偽齊立後,為了讓這個偽皇朝安心效力,更加不可能放歸當日被俘的宋朝皇帝或宗室南歸。

而以趙佶南歸的問題來談判議和大事,縱是趙桓否決,天下人也絕無話說,是以雖然表面做態要迎回趙佶,多半仍無結果,這樣一來,自然是皆大歡喜。

如此一來,自上元節後,趙桓先是用折彥適整肅內宮,然後正式宣詔派遣使臣,前去探視太上皇趙佶,同時大造輿論,將靖康二年的事,多半推在了臣下身上,將他自己的責任推卸大半,同時將詔命聖訓刊行天下,以矯正視聽。

數管齊下,一時間後宮肅然,再無人敢胡言亂語,而朝野民間,也對他準備迎還上皇的事大加贊頌,謠言盡算紛傳,卻總不敵他手段高妙。而余平、費倫等人亦是嚴加查察,雖不能厲禁天下人說話,這一股暗流卻是漸漸消彌下去。

待到靖康六年二月,使者準備完畢,已經就道上路,長安城內議論紛紛,卻是韓肖胃出使上京,結果到底如何,而對皇帝過失的評判,已經不再是暗中議論的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