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李顯忠(第2/2頁)

這李顯忠能在十六七歲就成為副將,如果是宋朝禁軍中的尋常士兵,辛苦廝殺,浴血疆場,只怕熬一輩子,都未必做到副將,就是軍將世家子弟,也不可能有如此快的升遷,唯有歸化的黨項人,才能如此。

看到張俊臉上露出如釋重負的神色,李顯忠先是神情一黯,英俊的臉龐也黯然失色,稍頃過後,卻又是昂然擡頭,向著張俊道:“末將家族,自大唐以來就世襲蘇尾九族巡檢。”

“哦?”

不但張俊動容,帳中其余諸將,多半是關陜出身,雖然未必與夏人直接交通,卻也知道眼前這青年將軍,實在是出身富貴。這九族巡檢,其實等若是後世明清時的土司,掌握一地百姓的生殺大權,對朝廷只是虛禮尊敬便可。而這李顯忠的家族,還是唐朝時就做到這個位子,顯然是黨項人中的豪門大族,怪不得此人如此氣度舉止,原來是如此出身。

“原來如此,張某失敬了!”

連張俊也不敢再怠慢此人,雖然仍端坐不動,卻是拱手一禮。

要知道如李顯忠這樣的黨項豪族,歸宋則宋廷不會怠慢,就是在宋朝不如意,回到夏國,也必定極受尊禮,出將入相等閑事耳,張俊知道厲害,便再也不敢與這李顯忠為難。

事實也確是如此,李顯忠父子忠於宋朝,先是在延安府失陷後,被迫投降金人,然後設計企圖執金元帥完顏宗弼,事不成,則又執金將撒裏曷歸宋,結果被金兵追擊,除李顯忠外,全家二百余口悉數遇難。李顯忠痛悔之余,知道難得宋朝之力,便亡歸西夏,假意為夏國效力,後領大軍二十萬進攻關陜,擊擒撒裏曷,報仇後,夏國授他以招討使的高官要職,李顯忠並不動心,毅然歸宋,顯忠一名,就是趙構親賜。後來歷任浙東招討使,太尉,寧國軍節度使等職,完顏亮攻宋時,宋軍軍心不穩,一聽得是李顯忠前來主持軍事,全軍振奮,士氣大振,死後,謚為忠襄。

其一生事業,卻也當真是波瀾壯闊,雖是黨項貴族,卻一心忠於宋朝,為後人所敬。

此時的李顯忠,一生命運自然也隨著趙桓的改變而改變,雖然延安失陷投降金人的境遇沒有改變,歸宋的決心卻是下的更早,而宋軍堂堂正正之師已經直殺到河東,他自然也不必出奇計去擒殺金國大將,歷史只是轉了一個小彎,改變的卻是無數人的命運。

見張俊等人面露忌憚,李顯忠也不願對方在自己家世上多留心思,便岔開話題,只道:“大帥,末將奉太原知府張孝純大人之命,前來復命大帥。”

事關軍情,張俊也極是上心,身體微微前傾,向他問道:“怎麽?”

雖然明知對方一定願意重回大宋,卻仍然不免面露緊張之色。

李顯忠微微一笑,答道:“末將原是在完顏撒離補帳下效命,得知大帥一直攻到平晉,金國諸萬戶合議,決定棄守平陽,止留韓常的漢軍拖住我大宋禁軍的攻勢,其余金兵悉數返回太原防守。末將只是因熟悉地形,被命率領小股騎兵,先行返回城中。與此同時,自雲中調來女真守兵,充實城中防備,末將到時,雲中守兵已至。同時,還倚重張孝純大人的威望才幹,命他以偽齊尚書右丞的身份,自雲中到太原,以他家人性命做脅,命他用心守城,直到金兵主力返回城中為止。如此一來,城中原本的漢兵已不是主力,城門已經完全換了女真兵來守,張氏兄弟,也並不能做主。知府大人命我知會大帥,想輕意破城,絕非易事了。下一步如何走,請大帥重新再做決斷。”

張俊靜靜聽完,原本興奮的臉色已然不見,待李顯忠說完,他就用嘲諷的語氣向著李顯忠道:“張孝純為大宋守太原二百五十三天,難道還要為金狗也守上一年?”

“知府大人絕無此意。”李顯忠並不激動,只是微微搖頭,微笑著道:“知府大人說,先降已是一誤,絕不再誤,只要大帥還要冒險攻城,他必定會做內應,雖百死而不悔。”

他緊接著又跟上一句,又道:“末將雖不是漢人,卻也願意如此,只需大帥一聲令下,大好頭顱,願為大帥所用。”

李顯忠將軍是我最佩服的將軍之一,顯忠之名其實不是文中的時間該用,提前用了,大家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