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第2/2頁)

此事兩人在上朝前,早已有過商議,當下對視一眼,由著趙鼎先道:“依臣之見,多半不是疑兵。自古以河東下陜西,易守難攻。前次延州等地有失,實則是西軍多次勤王,又援太原,耗盡實力,加上折可求叛降金兵,甘為引路,加上完顏婁室自潼關沿渭河河谷直入到長安,兩邊側應,咱們才失了陜西過半的地盤。今有陛下親鎮永興軍,前方禁軍經過淘汰充實,戰力大增,前方鎮守將領,也是名帥宿將,如此一來,自河東等地來攻,困難重重,倒不如由潼關強攻而入的好。潼關雖然號稱天險,不過多年戰亂,加上我朝立國並不以長安為都,年久失修,加上被金兵多次摧破關門,用來阻敵已嫌薄弱,敵人集結重兵,叩關之後,可以一路長驅直入,直薄長安。臣等商議,若臣等在彼處領兵,也多半要如此行事,最為妥當。”

趙桓目視張浚,問他道:“卿意也是如此麽?”

張浚連忙點頭,答道:“是,臣意亦是如此,並無異議。”

“好吧。”

趙桓點頭起身,在閣內一角,雙手背後,目視沙盤地圖。

沙盤在中國早已有之,並不奇怪,只是並不如後世那麽科學,趙桓有心要加以改良,不過這種東西,只怕是軍事院校畢業的正經軍人也未必能弄的好,更何況是他。

他此時接觸到軍事上的東西已經很多,不似當初對軍事一竅不通,略看一會,已經知道眼前的這兩個大臣,所言確實是實。

陜西地勢是四面被山環繞,自太原西進,沿途都是險峻山谷,而突破潼關後,就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只要沿著渭河河谷前進,一路上雖然有不少堡寨城池,卻很難阻隔敵人的重兵集團,若是一路突到長安,要麽據城死守,要麽就得兒狼鋇而退。

這樣一來,對趙桓辛苦建立起來的英武天子形象,殊為不利。

他定下決心,斷然道:“既然如此,金秋將至,敵人動手的時機也是就要來到。朕的意思,調吳玠兄弟二人去援助潼關,備守河東敵人,則調長安張俊前去。”

“是,臣等計議,也是如此最好。”

張俊雖然在資歷上比吳氏和劉氏兄弟都要更老一些,然而多年征戰,其人能力如此,各人都是知曉。

既然敵人主攻是潼關,就沒必要讓吳氏兄弟等大將困守延州等處,不若將精兵勁旅調入潼關附近迎敵,而長安地處腹地,也沒必要留駐一軍的兵力駐守。如此一來,調張俊填補其余各軍的空擋,最為恰當。

此事既然並無異議,而後勤的糧草儲備,軍械盔甲補充,由著軍器監和三司共同負責,絕無問題。

江南既然事少,財賦便被集中到陜西來使用,大量的物資也順江而上,由四川運至。宋朝的武器原本就是制式制造,這些些來很有荒疏,也被趙桓下立痛加整頓,這一年多來,生產出了大量的強弓勁弩。

此戰已經盡足了人事,至於下一步的勝負如何,就得再看天命了。

凡人只道是努力做事便會成功,豈不知人事之後,尚有天命。有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充滿著偶然性,並不如某種學說上所言,是歷史的必然。

趙桓回轉座中,看向趙鼎與張浚二人。

趙鼎很有才幹,處理起事來剛中有柔,對待下屬也謙恭有禮,也很有權變。就是對氣宇偏小,稍有不對的,便絕不容忍。

這樣的個性脾氣,用來做宰相還好,執掌樞密,還嫌不足。

而張浚善於馭下識人,也很自信,做起事來雷厲風行,不容人反駁。能在疲敝的陜西經營不到一年,就集結幾十萬大軍與敵決戰,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極大的能力,也具有很大的膽識。

然則,就是太冒失輕進,也不是一個完美的軍事統帥。

此次與金兵交戰,雖然沒有象富平一戰那麽艱險,卻也非比尋常。趙桓原有親征的想法,卻又知道帝王並不是軍事統帥,他又與李世民這樣在軍陣中成長的開國帝王不同,有許多事,在留在深宮著手,比自己親臨前線要更加重要。

因此,勢必要精選一個樞密前往親線統軍,然而他在趙鼎與張浚身上打量半天,卻終是很難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