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帝國烽煙四起(第3/5頁)

四月初六,清軍開始強攻,在大炮的猛烈轟擊下,清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終於攻進城內。隔日,雙方在城內展開巷戰,到了巷戰的地步,勝負基本上已經定了。趙金龍光榮陣亡,起義軍殘部雖然不肯投降,但也難逃失敗的厄運。二十四日,戰鬥宣告結束,叛亂到此平定。

收到捷報的道光非常喜悅,大大表揚了盧坤和羅思舉,封他們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余步雲加封太子少保。

沒過多久,風波又起,起義軍的另一個首領趙子青借口為趙金龍報仇,整合趙金龍余部兩千人在江華錦田一帶活動。但不到一個月,趙子青就兵敗被俘。

第二次瑤民起義還是由湖南人發起的,此人叫藍正樽。

藍正樽是湖南新寧縣瑤民,起義的原因還是一樣的,當地的瑤民受到官府和豪強的欺壓,偏偏官府和豪強都是漢人。瑤民有冤情,到官府告狀不通,藍正樽是個愛打抱不平的人,多次幫著有冤情的瑤民上訪,可惜官府置之不理。藍正樽一怒之下,決定號召瑤民起來造反。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湖南武岡州官府聽說瑤民造反,決定秘密搜捕這些“暴民”。藍正樽從一個朋友那裏得知此事,立即聯絡各州縣的瑤民:“官府要來抓我們了,大家聯合起來才能對抗他們啊!”

當地瑤民組成了一個叫“龍華會”的組織,這個組織一開始的目的並不是造反,只是為瑤民“維權”。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初五,藍正樽召集“龍華會”三千群眾在九龍庵開會,決定起義;藍正樽自號衛王,改元“剛建”。第二天,起義軍兵分三路,向武岡進軍,一路由陳仲潮率領,一路由蔣玉先率領,一路由藍正樽自己率領。

三路大軍將在武岡城下會師。藍正樽本來還算是一個正直的人,當上“衛王”後,頭腦也不太清楚,本來也就三千人,他偏要學著大元帥的樣子兵分三路,其實他也就想感受一下號令大軍的感覺,其實根本沒必要分成三路。

出征之前,藍正樽任命鄒元佐為元帥,讓鄒元佐拿著自己的“詔書”號令城內文武百官投降。鄒元佐其實只是個使者,他要求進城跟知府談話,知府徐瑃放他進來。鄒元佐進來以後,非常驕橫地告訴徐瑃,現在歸順就是功臣,再晚了就是罪臣。徐瑃大罵鄒元佐信口雌黃,將他關進大牢裏。

招降失敗後,藍正樽號令攻城。藍正樽這人從來沒有打過仗,只是因為幫瑤民“維權”,有一定的威望。當他擔任軍隊的總指揮,對於軍事的無知立刻暴露了出來。

蔣玉先率軍進攻西門,西門防禦很強,只能退回,轉攻南門。攻進南門後,在校武場遇上了武岡千總張大宏,起義軍不敵,只能撤退。藍正樽當然不肯就此作罷,氣勢洶洶地來,不能灰頭土臉地回去,下令強攻,今天一定要拿下武岡城。

當知府徐瑃拿出紅衣大炮時,他們才真正嘗到了厲害,也明白了軍隊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看到起義軍死傷一大片,藍正樽頭腦清醒了許多,下令撤退。

能退到什麽地方去呢?藍正樽也不懂啊,他只是個平凡的瑤民,哪有什麽戰略規劃。他甚至都不清楚他到底在幹嗎,他不明白他是在帶著大家送死,最多不過是給道光留下一個經驗總結:對待瑤民不能太苛刻了。即便如此,藍正樽自己也是難逃一死的。

退到蔡家塘後,鄉紳張謙殷勤地招待起義軍,藍正樽沒有城府之心,以為這人真的是對自己好。他萬萬沒有料到,張謙表面上好酒好肉地招待他們,私下裏卻早已派遣人去向官府稟報。當起義軍喝得爛醉如泥的時候,官府的人馬已經將蔡家塘重重包圍。

就這樣,藍正樽起義還沒幾天就失敗了,而且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就鎮壓了這場叛亂。藍正樽這人雖然沒有其他能力,但從他及早逃脫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非常警覺的人。

雖然這次起義動靜不大,但是道光卻高度重視,對於起義這種事道光一向是敏感的。聽說藍正樽下落不明,他急調湖廣總督納爾經額去搜捕。湖南巡撫榮光本來已經光榮卸任,道光讓他留在那裏觀察形勢,新任的湖南巡撫裕泰也趕往湖南剿匪。如此興師動眾讓人感覺道光真有點小題大做。

藍正樽的下落如何呢?那次在蔡家塘,得知官兵趕來,藍正樽神不知鬼不覺地脫身,換上鄉民的服裝逃到漆家灣。沒想到跟當地鄉勇發生沖突,藍正樽被鄉勇用石頭打死。聽到這個消息,道光半信半疑,讓新任的湖廣總督林則徐去調查此事。林則徐是個實在的人,他辦事道光放心。林則徐經過查證後表示,藍正樽確實死於鄉民之手,道光本該卸下心頭重壓,睡一個安穩覺了。但是他憑“直覺”認為林則徐在騙自己,他感覺,當然只是感覺,藍正樽沒有死,還藏在山中的某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