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白蓮教風雲(第2/5頁)

嘉慶認識到一個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如何處理皇帝代理人——也就是官僚集團跟人民的關系。盡管意識到這個問題,嘉慶卻沒能解決,有人說嘉慶性格優柔,手段平庸,所以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我們不能對嘉慶求全責備,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存在,很少有人能解決。

這裏順便說說劉清的結局,劉清的結局不怎麽好,但也不怎麽壞。白蓮教平定之後,嘉慶親自召見劉清,高度贊揚他是一個大清官,是巴蜀人民的幸運。嘉慶還準備提拔劉清為四川布政使,相當於省內二把手,主管財務。然而,劉清卻以才力不夠拒絕了。

劉清真的才力不夠嗎?不是這樣的,劉清很明白,如果自己擔任布政使,一定會認真清理整頓財務,這樣做必然會得罪很多人。如果自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又不符合自己做官做人的原則。權衡之下,還是不當這個官。所以,劉清改而請求嘉慶給自己一個武官的職位,於是嘉慶讓他做了山東登州總兵。

女中豪傑王聰兒

在白蓮教起義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女人,這個女人就是王聰兒。

王聰兒是湖北襄陽人,出身貧苦,父親是衙門裏的一個勤雜工,工資微薄。後來,王聰兒的父親因勞累而重病,由於無錢醫治,很快就去世了。

從此以後,王聰兒就跟著母親到處流浪,靠打短工和乞討為生。童年時期的王聰兒就飽嘗人間苦楚,後來母女倆實在活不下去了,母親只好把她賣給一個馬戲團,王聰兒聰明漂亮,吃盡苦頭之後,終於成為一個“流浪藝人”。

在跟著馬戲團流浪的日子裏,王聰兒更是閱盡人間滄桑,看到社會角落裏種種黑暗和肮臟,這跟乾隆看到的世界完全是兩樣。自高自大的乾隆只看到自己的文治武功,絲毫沒有看到文治武功背後百姓悲慘的生活。

生活的艱辛、世道的腐敗讓王聰兒很早就有了一種反抗意識,她恨透了腐朽的清王朝,恨透了那些欺壓百姓的貪官。

闖蕩江湖的時候,王聰兒結識了白蓮教眾,並成為其中一分子。十六歲時,王聰兒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這個人是襄陽的一個差役小頭頭,名喚齊林。齊林是身在衙門心在白蓮教,兩人這一結合,不僅碰撞出了愛情的火花,也激蕩出了事業的豪情。

讓齊林非常吃驚的是,王聰兒組織能力非常強,白蓮教很多人都很崇拜她,這個二十來歲的女人居然是謀劃起義的首要人物。在起義之前,王聰兒已經是湖北白蓮教的首領了。

齊林和王聰兒計劃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元宵節起義,奪取襄陽縣。沒想到計劃敗露,齊林被清廷捕殺。失去丈夫後,王聰兒更加悲憤,但她沒有消沉,而是化悲痛為力量,在眾人的推舉下,當上了起義軍的領袖。王聰兒豪氣幹雲,視封建禮教為糞土,當眾剪去長發,橫刀躍馬,領導著教眾走上轟轟烈烈的反清之路。

嘉慶元年(1796年)三月,王聰兒帶領齊林的徒弟姚之富和齊林的哥哥齊國謨等人,在襄陽黃龍垱發動起義。

王聰兒是一個頭發長、見識也長的女人,她努力把烏合之眾改造成一支有紀律、有編制的軍隊。她將起義軍分成五營,還設立各級文武官員,用“萬利”作為年號,造反本就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本就是性命,利就是江山。王聰兒還提出了“興漢滅滿、未填承運”的口號,比孫中山先生的“驅除韃虜”提前一百多年。

在襄樊,王聰兒與清軍展開大戰,結果清軍潰不成軍。勝利之後,王聰兒帶著義軍奔向荊楚重鎮襄陽。義軍將襄陽城團團圍困起來,不過襄陽是個軍事重鎮,要想攻下來沒那麽容易。而且嘉慶緊急調遣各路兵馬支援襄陽,在清軍的圍堵之下,王聰兒只好放棄攻取襄陽,帶著義軍戰略性撤退,來到河南,在鄧州、新野一帶和其他義軍會師。

王聰兒與清軍的第二次大戰發生在湖北安陸府鐘祥縣。戰爭貴在神速,當王聰兒帶領軍隊抵達鐘祥時,清軍才反應過來,匆匆調遣陜西總兵楊秀前去堵截。楊秀兵力有限,在起義軍大潮面前顯得相當弱小。鐘祥很快淪陷,被義軍占領。

嘉慶手忙腳亂,痛罵王聰兒是眾賊之首,讓總兵永保整合湖北軍隊,對王聰兒實行圍剿。

面對清軍的圍攻,王聰兒顯得相當鎮定。她沒有選擇被動挨打,反而根據地形主動出擊,經常打得永保措手不及。她還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假裝攻擊清軍的糧倉,吸引清軍的兵力,從而讓清軍兵力分散,疲於應付。

永保被王聰兒整怕了,這個女人實在太厲害。永保想,與其等著被騷擾,不如選擇一個特別的日子全力出擊。永保選擇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裏發動突然襲擊,準備速戰速決,攻下起義軍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