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乾隆為何選擇呆頭呆腦的嘉慶接班(第2/5頁)

康熙深受漢文化影響,在立儲時曾經拼命想立嫡長子,可惜最後人算不如天算,心灰意冷之後,他沒再立皇太子,所以搞得雍正即位非常尷尬。

雍正發明了秘密建儲制度是基於康熙朝立儲的困境,但秘密建儲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對於秘密繼承人來說,其中的秘辛只有當事人才知道。至少,乾隆體會是非常深刻的。因為秘密建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削奪太子的權力,所有皇子地位都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很容易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被選定的那個人在當上皇帝之前沒有特權,跟兄弟們平起平坐。結果他當上皇帝後,兄弟們難免適應不了,有時候會表現出對新皇帝的不尊重。

當皇子的日子是非常壓抑的,乾隆感觸很深。所以當他出頭之後,決心廢掉秘密建儲制度,這可以理解,因為乾隆無法體會康熙的那種痛苦,所以乾隆的真實想法是像康熙那樣立嫡長子,換句話說,就是重復歷史。但是,作為雍正的兒子,如果一上來就廢掉父親引以為自豪的秘密建儲制度,這無異於不孝,乾隆還不能這麽做,但他公開表示秘密建儲制度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甚至不惜冒著父親從九泉之下跳出來的風險,說秘密建儲只是無膽無識的庸主所為,可見,乾隆當時有憤青氣息。

當時,大臣們已經看出皇帝傾向於公開立儲,但那時大家還看不出乾隆居然想模仿漢文化的嫡長子繼承制。在漢文化的傳統裏,一定要立嫡子,即使不是嫡長子,也要求是皇後所生。這就是為什麽朱棣篡位之後,不惜拋棄親生母親,將自己的生母說成是馬皇後。如果沒有這種制度文化,他有必要傷親生母親的心嗎?朱元璋受這種影響更深,嫡長子死後他居然讓嫡長孫繼承,選一個嫡次子或者嫡三子也行啊,他一定要“嫡長”到底。

乾隆當時沒有預料到皇帝跟太子之間是有矛盾和沖突的,若非親歷,可能很難體會,總認為到自己身上有辦法化解,其他皇帝只是沒處理好這個關系而已。如果是這樣想,就錯了,皇帝與太子的沖突是勢力本身的沖突,跟父子關系沒有太大聯系。

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太子是未來儲君。帝國的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太子是潛力股啊,許多在皇帝面前不得志的人肯定想到投資太子,就算太子不想結黨,其周圍也難免形成一個黨派。對於太子黨的人來說,如果皇帝剛立完太子就兩腳一蹬,那就最好不過了,最少的投資可以換來最大最快的回報。可是,大多數時候,皇帝要活很多年,有的是十幾年,有的是幾十年。太子和他身邊的人難免天天盼望皇帝死去,有這種想法,你說皇帝和太子還能和平共處嗎?皇帝自然擔心太子黨謀害自己,而太子也會覺得皇帝猜忌自己,將來是不是有一天把自己給廢掉?

互相猜忌之後,後果就是康熙朝發生的事情,康熙朝太子事件絕不是偶然的。

乾隆秘密立儲之後,大臣們紛紛猜測誰是密定繼承人,一般認為是皇長子和皇二子,但誰也不能斷定究竟是誰。

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謎底才揭曉。皇二子永璉得了傷風,當時大家覺得是小感冒,也沒在意。沒想到,十天之後,永璉居然病逝了。乾隆聞訊,悲痛不已,痛哭流涕,將密詔公布出來,大家才知道密定人選是永璉。

乾隆選擇永璉為繼承人有兩個理由,一是永璉為皇後嫡生,還有一個原因是雍正生前也似乎看好永璉,理由是永璉這名字就是雍正取的,大有讓他連續帝國之意。

這道上諭發出來後,永璜和永璋非常受傷,他們終於明白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如果乾隆這時候能夠克制,不將密詔公布,而是等時機成熟再遴選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可能對永璜和永璋就不會有太大的打擊。

永璉逝世後,乾隆很長時間沒有再立太子。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是除夕。就在全國人民沉浸在喜慶氣氛之時,一個重大的噩耗再次降臨在乾隆頭上,皇七子永琮出痘而死,年僅一周歲零八個月。

這次,乾隆沒有像第一次那樣痛哭,但他還是公布了內心的秘密,也就是永琮是他內定的繼承人。永琮是皇後所生的第二個兒子,這樣一來大家知道了,原來這乾隆挑繼承人只會從嫡子中選。

永琮夭折後,乾隆沉痛地說:“本來從來沒有立元後嫡子繼承大統的先例,朕打算走先人沒有走過的路,求先人不能獲取的福分,這是朕的錯誤啊!”

乾隆堅持要立嫡子,恐怕還是一種思想的偏見吧!在他看來,只有嫡子繼承大統才功德完滿。當然,乾隆的元配富察氏確實是一個母儀天下的皇後,富察氏的曾祖是大清的開國功臣,家世顯赫。身為皇後,她不崇尚奢侈,反而非常節儉,喜歡用花草作飾品,不喜歡珠光寶氣的東西。她將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連皇太後鈕祜祿氏也對她贊揚有加,甚至對其他妃嬪生的孩子,富察氏也極為愛護。有這樣一個賢惠的皇後,乾隆非常滿意,贊揚說:“朕能夠專心於國事,全賴皇後的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