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六下江南處處留情真風流(第2/6頁)

乾隆一聽,心裏很震驚,這對子對得實在太好了,感嘆道:“後生可畏啊!你這麽小的年紀,居然有這樣的才能,將來一定是狀元的料啊!”

男孩一聽,喜上眉梢,跪地說道:“謝皇上賜狀元之恩。”

乾隆一聽,更吃驚,支吾地說:“你……你怎麽知道我是皇上?”

男孩回答更聰明了:“天下除了皇上,還有誰敢點狀元呢?”

乾隆搖搖頭:“罷了,罷了,君無戲言,就賜你為‘童狀元’吧!”

我們知道乾隆南巡途中遊山玩水,到處題字作詩,這個是事實。但是他還決不至於昏庸到專門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而南巡。實際上,乾隆是一個非常理智、非常智慧的皇帝,而且也是很有涵養的,對政事也非常用心。

乾隆後期吏治腐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乾隆這個人昏庸,也不是這個人愚蠢,論起聰明才智,乾隆不比雍正差。只是乾隆在吏治方面的政策跟雍正不太一樣,雍正盡力把國家往“法治”路上推,雖然雍正也做了不少違背法治的事,但總體的心願還是以法治國。乾隆卻恰恰相反,在他手中,國家不斷往人治方面發展。

乾隆用權術雖然可以維護國家的利益,但已伏下了吏治隱患。譬如,李侍堯犯了貪汙罪,理應處死。乾隆巧妙地把他救了出來,最後李侍堯為國家立了大功,這事既可以說乾隆非常善於用人,但也破壞了律法的權威性,根據蝴蝶效應,法律權威被破壞後,後面必然是吏治腐敗。

乾隆實際上是收獲了眼前利益,卻失去了長遠利益。

同是南巡,康乾有所不同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一個開疆拓土的皇帝,歷史學家對他評價相當高。康熙的南巡也沒有落下話柄,為何同樣南巡的乾隆卻引來陣陣罵聲呢?甚至,到晚年連乾隆自己都意識到錯誤。

我們來看看這祖孫倆在南巡事情上有何不同。

康熙幼沖即位,國家局勢不穩,朝政被權臣把持。年少的他韜光養晦,除掉權臣鰲拜。親政以後,國內局勢變幻莫測,內有三藩,外有台灣的鄭氏政權,西北有準噶爾的叛亂勢力,東北俄國人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康熙一步步解決了問題,平三藩,收台灣,平定準部叛亂,擊退俄國侵略者。成就了千古大帝的名聲,康熙雖然豐功偉績甚多,但始終把治國安民放在首要地位,這便是他南巡的真正原因。

康熙南巡有六個主要的原因。

一是治理黃河。封建統治者歷來把黃河的治理當作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提到與吏治同等的地位,這意味著黃河治理不好,可能關系到國家的興亡,元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康熙執政以後,黃河的災患仍然嚴重,影響了黃河附近各省的人民生活。在出發前,康熙就把河工一事放在心裏。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他又逐步了解民情,考察吏治,一舉多得。由於多次親臨黃河現場,康熙自己總結出了治理的新方法。他提出疏通河底、修改清口、拆毀攔水壩和引水歸江四大措施,為黃河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察訪民情。康熙對民情是非常關心的,雍正曾說自己在通達下情這塊比康熙強,這話得這樣說:雍正比康熙更了解官情。正因為深入了解民間疾苦,為了穩固大清江山,康熙提出了“永不加賦”的政策。了解民情也是康熙南巡途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三是考察吏治。康熙南巡親臨官場第一線,發現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是他一貫的辦事風格。第一次南巡時他發現漕運總督邵甘有問題,立即將其撤職。第二次南巡他搜集了更多的官場情況,重新任命了一批官吏。對於吏治這個問題康熙從來不敢怠慢,也不會輕易相信下面的奏折,自己親自了解情況才是最可靠的。

四是減免錢糧。南巡與錢糧並無必然聯系,這個決定是在南巡的途中作出的。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才能選擇更好的統治方法,康熙有感於百姓苛捐雜稅繁多,多次減免錢糧。

五是籠絡人心。康熙愛才,哪個明君又不愛才呢?愛才容易求才難。南巡的途中,康熙不忘發掘人才,跟地方上一些有賢名賢才的人談話,量才錄用。這既能挑選人才,又能籠絡天下士人之心,一舉多得。

六是遊覽名勝。康熙本人是個有藝術細胞的人,對於美景名勝當然也不會拒絕,看看自己治理下的大好河山也是他的興趣所在。康熙過人的地方在於他並沒有在遊玩上面耗費太多精力,而是放在一個非常次要的地位。這是他跟乾隆非常大的一個區別。

乾隆南巡跟乃祖康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南巡的本意也是為了察吏安民,知得失,識興替,制定更加利國利民的政策。動機雖好,可是做起來就完全不是這麽回事。說到才智和聰明,乾隆未必比康熙差多少,但為什麽結果迥然有別呢?其根本原因不是才智,而是品格,康熙能夠克制自己,乾隆卻相對顯得有些放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