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還原十全武功真相(第3/12頁)

看到前方捷報頻傳,乾隆非常高興,誇獎前方將領,讓他們盡快捉拿賊首。可惜好景不長,就在大家高興之時,前方忽然傳來戰敗的消息。桂林部將薛琮帶領三千人在墨壟溝被小金川軍隊圍住,薛琮向桂林求援,桂林卻沒有營救,導致薛琮全軍覆沒,僅有兩百人泅水逃回。

乾隆一氣之下,解除桂林的職務,調任阿桂接替他。此後,清軍又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在乾隆三十八年,清軍卻遭遇了一次慘敗,主帥溫福陣亡。溫福陣亡後,乾隆任命阿桂為定西將軍,全權負責剿匪事務。為了確保阿桂能贏得戰爭的勝利,乾隆向前線派送了大量的軍餉、彈藥和援兵。阿桂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優秀將領,手下有一大批猛將,如海蘭察、明亮、福康安、豐紳額。在阿桂的指揮下,清軍很快攻克了小金川,隨後以雷霆萬鈞之勢攻向大金川。中途,僧格桑病死,索諾木獻出僧格桑的頭顱向阿桂乞降,阿桂不理他,繼續進攻。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索諾木自知山窮水盡,捧著印信,帶著全家和部眾兩千多人到清軍大營投降。第二次金川之戰就此畫上了句號。這場戰爭歷時五年,耗資七千多萬兩白銀,調兵十多萬,終於結束了,百姓可以喘一口氣了。

戰爭結束後,乾隆為了永絕後患,廢除了金川的土司制度,設置流官,加強對金川的控制。從此以後,金川就變成帝國的直接轄區。如果要給乾隆這次武功打分的話,可以打五分,雖然代價很大,但畢竟解決了國家內部的分裂和割據問題,將整個國家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將金川人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

制服準噶爾這頭野獸

議和罷兵

從康熙開始,清廷與準噶爾的矛盾就從來沒有停歇過。

康熙收服了一代梟雄噶爾丹。

雍正與噶爾丹策零打得難解難分。

到了乾隆頭上,準噶爾仍然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雍正十一年後,噶爾丹策零感覺耗不起,便向雍正示好,主動釋放清軍俘虜,希望大家能夠握手議和,追求雙贏機制。

對於清政府來說,連年對準噶爾用兵,軍費開支早已讓財政捉襟見肘,也耗不起。從康熙五十六年到雍正十一年,清廷在軍費上的開支高達七千多萬兩白銀,當然這些開支遠遠比不上乾隆朝的軍費開支。軍費如此之高,是很難達到盛世的,所以,停止用兵也是雍正的心願。

雍正讓群臣商議後,決定接受議和策略。為了表示誠意,雍正下令駐紮在科布多的清軍撤到罕瘦爾,一個月後,雍正派遣使者前往準噶爾。噶爾丹策零盛情招待清廷使者,出城十幾裏迎接。

盡管雙方都很熱情,禮儀也很周到,但是談判之路卻非常曲折。清廷使者傅鼐提議準噶爾和喀爾喀以阿爾泰山為界,噶爾丹策零對此不能同意,堅持要以杭愛山為界。對此,傅鼐果斷地表示拒絕。談判一再中斷,直到雍正駕崩,雙方都沒有達成共識。

乾隆即位之後,在邊界問題上絲毫沒有讓步,在接見準噶爾使者時,乾隆一再強調:“邊界問題應當按照皇考的方針辦事。”

乾隆的強硬姿態讓噶爾丹策零非常憤怒,召集各大台吉開會。會議中,只有少數人支持按照清廷的要求劃分疆界,大多數人都對清廷表示不滿。

乾隆三年秋天,雙方再次舉行談判,然而都是互不相讓,結果談判失敗。十二月,噶爾丹策零作出了一些讓步,放棄阿爾泰山以南地區,提出新的定界方法,以阿爾泰山為界,準噶爾部落在山北遊牧,喀爾喀在山南遊牧。同時,準噶爾部享有特權:每四年,可以在北京和肅州進行一次貿易。

一紙合約換來了二十年的和平,合約的簽訂對雙方都有好處,兵戈平息,國庫充實,百姓安寧。這份合約也為乾隆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和平基礎,沒有穩定的國內環境,很難想象會出現盛世。

準噶爾內亂

乾隆十年九月,噶爾丹策零病死,對於準噶爾部落來說,這是內亂的征兆。

噶爾丹策零死後,他的兒子們繼承準噶爾部落的“優良傳統”,很快就火拼起來。準噶爾部落不久就陷入了混亂之中。

噶爾丹策零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長子是喇嘛達爾紮,次子是策妄多爾濟那木紮爾,幼子是策妄達什,女兒是烏蘭巴雅爾。

乾隆十一年,次子策妄多爾濟那木紮爾才十二歲,但是他母親的身份尊貴,得以繼承汗位。可惜這個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大汗,史書說他昏庸無能殘暴嗜殺,一個十二歲的小朋友就能把這些滔天的罪名給攬上,真是了不起。姐姐烏蘭巴雅爾總是勸他不要胡鬧,他不僅不聽,還把姐姐和姐夫囚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