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草原英雄努爾哈赤 第十二章 命中克星袁崇煥(第2/3頁)

第四種方式最激進——暴動。由於努爾哈赤強令所有漢人剃頭發,遭到了漢人的激烈反抗,甚至出現群體性的暴動事件。

潑膽漢袁崇煥

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努爾哈赤遷都沈陽的目的是入主中原,當然要入主中原,他首先要打下寧遠。

寧遠孤懸山海關之外,距離山海關有兩百裏。這塊地方就像一個跳板一樣,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寧遠可以算是山海關的門戶,只有打通了這塊地方,才能進入山海關。

這時,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承宗主管遼東邊事,孫承宗也是一個脾氣很硬的人,他主張積極對敵作戰,收復城池,受到明熹宗的欣賞,給了他一把尚方寶劍。明朝的尚方寶劍是非常廉價的,沒過多久,孫承宗就受到閹黨的排擠,不得不告老還鄉。不過,他培養出一大批人才,如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

孫承宗下台後,閹黨派的高第上位。高第對後金非常畏懼,他下令關外的兵民全部撤退到關內,把寧遠給敵人算了。這一政策遭到袁崇煥的堅決抵制,寧遠兵民拒絕撤退。不過,寧遠周邊小城堡的軍民全部撤到了關內。

我們知道,寧遠之所以能堅持不退,是因為有袁崇煥這樣一個骨頭很硬的民族英雄。

袁崇煥,萬歷十二年(1584年)出生於廣東東莞,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進士。後擔任過福建邵武知縣,本來只是個芝麻綠豆大的官,但他一直關心邊事,對於朝廷在邊疆事務的軟弱無能深感憤怒。天啟二年(1622年),他利用進京朝覲的機會,單騎出關,查看邊境,是一個腳踏實地的書生。

回京後,袁崇煥對明熹宗立下了豪言壯語:“只要給我馬匹、金錢和谷物,我一個人就可以守住邊關。”也許是這種自信感染了血氣方剛的明熹宗,明熹宗提升他為僉事,做山海關外的監軍。袁崇煥後來又升為寧前兵備僉事。

眼見努爾哈赤大兵將至,袁崇煥面臨著多大的壓力我們簡直無法想象。一個從未打過仗的書生面對的是四百多年來世界級的軍事天才努爾哈赤,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後面那個昏庸多疑的明熹宗和一幫指手畫腳專好整人的大臣和閹黨。這仗看起來是沒法打的,簡直沒有太多懸念。

考驗袁崇煥是庸人還是英雄的時候到了!

事實證明,袁崇煥不光是個英雄,還是一個超級大英雄。百戰百勝的努爾哈赤居然面對一個文弱書生三戰三敗,乃至於最後送掉了自己的性命。這種奇跡簡直不太可能發生,可是的確發生了。

在袁崇煥身上,我們看到信仰與意志的力量一旦和認真負責的做事態度緊密結合會激發出多麽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無堅不摧。可惜,擁有這種力量的人常常是眾矢之的。袁崇煥這樣的潑膽漢肯定是越來越少。

袁崇煥第一步是要加固寧遠城,在他看來,只有把寧遠城修得堅固,山海關的安全系數才有保障。朝中大臣全一邊倒地反對,他們覺得寧遠距離山海關太遠,八旗軍那麽猛,肯定是守不住的,幹脆退回關內,將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比較好。

幸好孫承宗了解形勢,極力支持他。為了修好城墻,袁崇煥親自定下標準,親自監督,終於把一個原本不受人重視的寧遠變成一個關外重鎮。

幸運的是袁崇煥還有一個好搭档——滿桂。滿桂是蒙古人,驍勇善戰那是不在話下。從袁崇煥鎮守寧遠開始,滿桂的命運就和袁崇煥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袁崇煥雖然是文官出身,但骨子剛硬,滿桂是蒙古武將,脾氣也很直。這兩個人的合作雖然一點兒都不安靜,經常發生激烈的爭吵,但盡管如此,他們之間的合作卻是和諧的。發生爭吵不代表不和諧,一團和氣也不代表和諧。兩人拍桌子大吼大叫是家常便飯,甚至到死,兩人還在爭吵。

但是,兩人在內心深處卻是惺惺相惜,互相敬重。他們知道,在戰場上彼此都不可缺少,袁崇煥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滿桂是一個英勇的實戰派,互相彌補,共同前進。

袁崇煥治軍也是相當有魄力的,從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端倪。他發現一名校官虛報兵額,貪吞軍餉,當即牛脾氣發作,把這個校官給殺了。他這個做法無疑讓自己的導師兼保護傘孫承宗大怒,怒也是為他好,因為袁崇煥當時沒有權力擅自處斬軍官。後來,袁崇煥沒有經過崇禎同意就殺掉毛文龍,為自己後來的死亡埋下伏筆,所以做人得低調,哪怕做正確的事情也得低調,不低調容易給自己招來禍端。

袁崇煥不愧是袁崇煥,他修建的寧遠城確實比金湯還要堅固。一直抵擋著八旗軍的鐵騎,如果沒有吳三桂把清軍引入關內,估計清軍想入關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