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第3/10頁)

施瑯雖然傲慢跋扈、脾氣火爆,但為人耿直、胸懷坦蕩,最主要是喜歡讓領導難堪,給大家出氣,所以人緣不錯,深受“屁民”愛戴。

在眾多“粉絲”(有官員,也有百姓)的幫助下,施瑯奇跡般地逃脫羈押,從金門返回大陸。

關在眼皮子底下的人都能溜掉,鄭成功氣不打一處來。除了問責看守之外,余怒未消的鄭成功還將施大宣、施顯從大牢裏拖出來給剁了。

鄭成功一刀下去,讓施大宣、施顯的人頭落地,也讓施瑯徹底心灰意冷,投奔了清軍。後來的歷史證明,鄭成功逼反施瑯,不僅是自毀長城,更是自掘墳墓。只是鄭成功沒有能等到施瑯率清軍水師收復台灣的那一天,自己先掛了。

“浙系”,風雲激蕩

鄭成功的“閩系”波瀾起伏,魯監國的“浙系”也是風雲激蕩。

經“舟山大火並”,魯監國總算擺脫鄭彩的控制,在舟山站穩了腳跟,與福建的鄭成功遙相呼應。不過,兵多將廣的鄭成功愁糧,魯監國卻苦於無兵。

魯監國打了這麽多年仗,從一個沉迷於聲色犬馬的“王N代”,逐漸錘煉成了一個堅強勇猛、敢於擔當的統帥。浙江政權越來越沒落,最終在舟山搶到了一個相對穩固的基地。魯監國深知,實力是“浙系”目前最大的瓶頸。

此時,“浙系”的兵力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

張名振、阮進、王朝先率主力駐守舟山島;周瑞、周鶴芝各領一部駐守在溫州的三盤島;王翊、王江、馮京第的義師在寧波四明山區活動。

總的來看,“浙系”的實力已大不如前。於是,一個“雪藏”多年的動議再次出現——向倭國請兵。前面提到過,最初提出這個動議的人叫周鶴芝。

當時的倭國處於幕府統治的江戶時期,天皇不過是一個擺設。在德川幕府統治下的三十六大諸侯中,撒斯瑪是實力最強悍的一個,而他正是周鶴芝的“海外關系”。

周鶴芝當年提出赴倭國請兵,黃斌卿不同意,說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沒必要找外人。如今黃斌卿被幹掉了,周鶴芝又將這個議題拋了出來。這一次,魯監國相當感興趣。

永歷三年(1649年)十一月,魯監國派使者前往倭國。但是,倭國的形勢已經發生變化,原先還很有興趣的撒斯瑪如今自顧不暇,最終沒有同意出兵。

隨著李成棟、金聲桓相繼反水,接著又是姜瓖的“山西大起義”,清軍四處撲火,兵力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不得不調整對付東南沿海抗清勢力的策略,工作重心由剿滅轉向招撫,向東南的抗清將領許以高官厚祿,廣泛接納貪生怕死、貪婪無恥之徒。

早在永歷三年(1649年)正月,多爾袞的這一策略便得到了回報——浙江政權僉都禦史嚴我公向清軍投降。多爾袞如獲至寶,當即委任嚴我公為“欽差大臣”,輾轉活動於四明山、舟山等地“現身說法”,策反抗清武裝。

在嚴我公的“感召”下,吳凱、顧奇勛、姜君、王用升、陳龍、陳德芝、雷虎彪、楊子龍、呂一成、高樹勛、石仲芳、田得坤、沈乘龍、胡茂芳、陸鳴時等大小官吏紛紛投降。

投降官員的名單一拉一大串,把多爾袞氣得直跺腳。——氣啥?投降的人多不是好事嗎?

這個還真不一定,得看是什麽樣的人投降。

嚴我公策反的基本上都是“浙系”裏的“三無人員”——無能、無兵、無權。簡而言之,純屬“混混”。更可氣的是,這群混混官階還不低,按照清軍“原職委任”的許諾,浙江根本就沒法安排,還得占用其他省份的名額。

這哪裏是招撫,簡直就是在幫魯監國減負!

多爾袞的招撫以鬧劇而收場,四明山、舟山依舊巋然不動,但“浙系”內部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

麻煩首先出現在溫州的三盤島。永歷四年(1650年),共同駐守於此的周瑞、周鶴芝為一些瑣事互相掐了起來,魯監國趕緊派一個叫吳明中的人前去調停。兩支軍隊互不隸屬,低頭不見擡頭見,有點小矛盾實屬正常,老大派人來勸架,這事兒也就算是了了。

但是,問題偏偏就出現在這個勸架的人身上。吳明中的真實身份,是清軍派到舟山的臥底!

吳明中一到三盤島,便伺機大肆挑撥、煽風點火,讓周瑞、周鶴芝一夜之間勢同水火。

周瑞、周鶴芝還算是顧全大局,當然主要是因為兩人實力相當,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大規模的沖突並沒有發生。

不敢訴諸武力,和談抹不開面子,調停人又是唯恐天下不亂,三盤島頓時亂做一團,難以了局。

這麽空耗下去也不是辦法,周瑞索性率軍南下投奔鄭彩,後來歸附了鄭成功。周鶴芝也不示弱,率軍北上舟山歸附阮進。兩人十分“默契”地遠離是非之地,三盤島瞬間成了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