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第2/3頁)

大軍屯兵在饒陽城,誓師討賊,殺聲震天。

身在東都洛陽的安祿山這才反應過來,那個曾經被自己笑話、批得狗血淋頭的書生,竟然就是現在在後方潛伏多日,聚集兵馬,殺自己一個措手不及的顏真卿。他不敢相信顏真卿會有這種能量,這究竟是為什麽?!他怒了,他讓張獻誠集結上谷、博陵、常山、趙郡、文安五郡賊軍萬余人圍困住饒陽。

軍情緊急,如果李隆基能盡快發動反攻,顏真卿的日子也許會好過一點,可他現在又在幹什麽呢?答案很讓人心寒。李隆基想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而且已經派人前去宣旨,將二人斬首示眾。

負責宣旨的人,是曾經上書營救過高仙芝的太監邊令誠。邊令誠,是個比較得意的太監,先後多次和大軍一起出征。高仙芝退守潼關,戰略上來講是非常正確的,但監軍邊令誠卻並不這樣認為。

邊令誠跟高仙芝的感情是很復雜的,以往他與高仙芝沒什麽太大的瓜葛,但如今卻跟高仙芝不和(據說是他向高仙芝索要賄賂,高仙芝沒給,他就誣告)。監軍同志進京告了高仙芝一狀,又添油加醋地把封常清辦事不力、慘敗潰逃、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之類的情況說了一遍。

李隆基現在很脆弱,有人捏了他一下,他的心都碎了。邊令誠說,封常清說賊軍厲害,這是在為自己慘敗找借口;高仙芝更不是東西,他放棄陜郡數百裏地,又偷偷減了軍糧用度,自己中飽私囊,國家有難,他發的是國難財,發國難財的人該直接去死!

李隆基被撩撥得頭暈目眩,大怒,下敕讓邊令誠監斬。邊令誠很滿意,他從一個敢於直言的人(因為所有的遭遇和自己的理解),漸漸變成了一個心胸狹隘、冷血無情、不分是非的人,現在的他,不會考慮賊軍會不會占據天下,他心裏只有一句話:高仙芝、封常清,你們去死吧!

邊令誠來到了軍營,想大笑,邊令誠聽說過封常清的遺表,“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勿忘臣言!”朝廷百官都比較擁護封常清,唯有邊令誠一針見血地告訴李隆基,陛下萬不可感動,這正是這個瘸子為自己慘敗找出來的理由,只不過比較隱蔽罷了。

邊令誠宣敕後,封常清被殺了。

他的屍體被放在草席上,等高仙芝回營。聽說封常清被殺,又聽說邊令誠是帶著皇帝的命令來的,高仙芝滿心悲憤。邊令誠很怕高仙芝有什麽動作,他早有準備,為了保護自己,他帶了一百多名陌刀手。

見高仙芝來,邊令誠大聲說道:“大夫也有命在身!”

高仙芝跪下。等邊令誠宣完敕,他仰天長嘆,“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但說我盜減軍糧,的確是誣陷,天地人神,實所共鑒!”邊令誠做出一副非常為難的樣子,士卒都在陌刀手的周圍,大呼高將軍冤枉,聲響不絕,震天動地。只可惜,邊令誠拒絕了士卒們的請求,讓人砍了高仙芝,隨便找了個人統領軍隊。

安胖子應該感謝李隆基,全天下,能征善戰的將領就在兩個地方,一處是範陽,一處是安西。高仙芝、封常清,坐鎮安西,被調來防守,死了。安祿山最強勁的敵人消失了,還能有誰?

所以,安胖子應該感謝李隆基這個頭號臥底。可李隆基不著急,他想起了素來與安祿山不友好的那個人,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

然而,哥舒翰重病在身。

不過,他還是讓李隆基強行召來,拜為兵馬副元帥,將兵八萬征討安祿山。當將軍的,哪有一邊頭昏腦漲、嘔吐拉稀,一邊指揮行軍打仗的?哥舒翰推辭,卻硬生生被安排去攻打洛陽。李隆基給他安排了許多助手:田良丘,禦史中丞,充行軍司馬;起居郎蕭昕,判官;蕃將火拔歸仁等人,各將部落從軍,並高仙芝舊卒,共計二十萬,屯兵潼關。

哥舒翰踏上了征程,頭昏腦漲、嘔吐拉稀,每日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辦公。軍務是不能耽誤的,哥舒翰把軍政都交給了田良丘。田良丘先生,書生,不敢專決軍事,於是,他又讓王思禮主騎兵,李承光主步兵。王思禮、李承光兩位,可謂是冤家路窄,互相看著不順眼,一言不和,拳腳相向,以抓破對方臉皮作為爭論勝利的偉大標志。

就是這麽一夥人,天天去找頭暈目眩的哥舒翰評理,哥舒翰又難受得要死,於是兩人在田良丘的指揮協調下繼續吵架,軍隊事務也不打理,士卒懈弛,毫無鬥志。這種情況和等死沒什麽兩樣,兩人慪氣,為了惡心對方,已經到了犧牲全軍都在所不惜的地步。真是服了!李隆基後半輩子靠李林甫和楊國忠重用起來的人才,基本也就維持在這個水平。滿朝的將領,凡是能打的,全都是安胖子提拔走的,剩下的除了開會,只會跑到楊國忠家裏獻殷勤。很可惜,戰爭殘酷無情,獻多少的殷勤都不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