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太上皇孤老弘義宮 李世民冊封長孫後(第2/3頁)

上元元年,改謚神堯皇帝。

天寶八載,謚神堯大聖皇帝;十三載,增謚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望陵毀觀】

李世民為爸爸建造大明宮,造了很長時間,直到李淵去世還沒造完。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李世民用心良苦。雖然大明宮沒能讓李淵享受到,但卻和太極宮等宮殿並列成為皇宮大殿之一。李淵沒能享受到大明宮的陰涼,在他死後,許多人都痛哭流涕,許多跟李淵關系好的大臣都大病一場,甚至哭死。李淵的確是個不錯的人,從他去世那天開始,唐朝的歷史注定會被一個毫不相幹的人改變。這段故事,我們要留到以後講。可令人遺憾的是,一直不敢面對李淵的李世民似乎忘記了這位親生父親。或者說,李世民只是在像履行義務似的對待自己的老爸,等老爸去世後,就再也沒想過他。

李淵死後一年,長孫皇後崩。

李世民傷心不已,特地造了一座極高的觀望台。每當李世民想念觀音婢的時候,他就帶著親近大臣一同眺望昭陵,聊以抒發自己的思念之情。一天,忙完政務的李世民又想起了去世的老婆,很是難受,就帶著魏征一起去眺望。

李世民對著昭陵的方向說:“你看,婢兒就在那兒看著我們呢……”如此深情厚意,真該把我們感動得一塌糊塗。可是魏征卻眯著眼,看了一會兒遠處的林子,這才慢慢說:“臣老眼昏花,看不見。”李世民用手指著那片陵寢,說:“哎呀,就在那兒,那兒!”李世民指著那片蒼茫翠色,對老不開竅的魏征說。不料,魏征卻被李世民的行為惹毛了。

他問李世民說:“那是昭陵?”李世民說“對!”魏征說:“唔,我還以為陛下是在看獻陵呢,原來是在看昭陵。要是看昭陵,臣當然能看見了。”好家夥,竟然敢這樣跟皇上說話,魏征又(注意這個字)不想活了。

魏征這話什麽意思?意思是說,您情深意厚,我怎麽從來沒看見您想念父親,卻整天對著埋老婆的地方發呆!這就好比有人突然問你:“你他媽天天給你女朋友買四百塊錢一件的禮物,你給你娘買過一件毛衣沒?”李世民被魏征問愣了,昭陵精裝修,李世民還為了看昭陵造了個大看台,獻陵呢?獻陵簡陋之極,李世民幾乎就沒去過!

魏征咄咄逼人,但跟滑稽勸諫者東方朔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撕破臉皮勸諫的方法要是放到漢武帝一樣脾氣的皇上那裏,他早就死了八百多回了。可是,站在魏征面前的不是昏君暴君,而是李世民。

李世民感覺很慚愧,他哭了。隨後,李世民下令將觀望台拆除,再也不登高眺望了。李淵的陵寢得以受到李世民的重視,多半是因為魏征、馬周等一些直言大臣的諫議。可是,李淵走了,就是走了,帶著他滿身的胡氣和郁金的清香。

李淵時代被消滅的人口太多太多,每一場大的戰役都會吃掉幾十幾百萬石糧食,死去十幾萬人口。曾經有人說,李世民之所以能有貞觀之治,是因為隋文帝和李淵給他做好的鋪墊。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兒,錢沒了還可以再賺,文化沒了,可就真的沒了。李世民創造的貞觀之治就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史書對於李世民貞觀之治時期政治、經濟、國民生活狀況的描述如下:

“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現代歷史學家評價貞觀之治的時候如是說:這是唯一一個沒有貪汙的王朝。

為什麽?

李世民知道,約束百官絕不可以用什麽道德禮儀,而是需要一個完美的制度,不要倡導,不要口號,行為世範,懼怕民眾,才能保持政治的清明。這樣一來,民眾參與政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現在,李世民代替了李淵,登上了舞台。他是篡權了,也殺死了很多無辜的人。蘇打粉到現在幾乎都能平和過度,民眾基本不知情,百官情緒穩定。有人說,可是我還是對李世民表示強烈憤慨,他怎麽能那麽狠毒呢!我對他很鄙視!此人越說越激動,越說越猙獰,就差摔手機砸電腦了。

卻見李淵同志從墓中醒來,微微一笑,拍拍此人肩膀,淡定地對他說:

“趕緊回家洗洗睡吧,天色不早了……”

此話雖只有十三字,卻深刻地表達了李淵同志的深深情感,可謂言簡意賅,重點突出,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再加上以省略號收尾,妙筆生花,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是的,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