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王世充一聲羊毛吼 李世民幾度耍流氓(第2/3頁)

在李世民眼裏,好和壞,都是好。

王世充所有的軍隊都匯集到了洛陽,想要打下東京,非死傷上萬人馬不可。

很多人是這麽想的。

王世充所有的軍隊都匯集到了洛陽,就省去了分兵征討的麻煩。

李世民是這麽想的。

王世充回洛陽當然是要保住東都,但他還需要做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降低洛陽出逃率。回到東都的王世充一個勁兒懺悔,他沒想到,自己實在是太過高估李淵的道德水準了。鄭國沒有招惹李淵,李淵竟然主動出擊。有什麽道理麽?李淵會想,打死你我就有道理,沒什麽可說的。

在王世充回洛陽做好一級戰鬥準備的時候,李世民也做出一副往死裏整他的架勢。史書記載:李世民遣行軍總管史萬寶自宜陽南據龍門,將軍劉德威自太行東圍河內,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斷其餉道,懷州總管黃君漢自河陰攻回洛城;大軍屯於北邙,連營以逼之。

簡單一點說,就是守住要害,圍困河內,斷絕糧道,威逼洛陽。再簡單一點說,就是王世充四面楚歌,全面被困。在這種情勢的逼迫下,不知道王世充會作何反應,在王世充有反應之前,別人率先做出了反應。

七月底,洧州長史張公瑾與刺史崔樞來降,以州城奉。張公瑾和崔樞都是當時的名人,張公瑾自不必多說,洧州刺史崔樞也是當時的道德楷模,誰提起來都得感嘆一把。這兩位的投降,讓王世充的道德文章就此擱筆了。王世充沒心思沒力氣再去管那些破事了,他現在要談判。

八月,李淵和王世充之間發生了大大小小數場戰鬥。這無數場戰鬥中,以大唐張夜叉同志攻打回洛城(回洛,地名)最為有名。我認為,張夜叉之戰出名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回洛城乃王世充派兵駐守的要害之地,有橋有城堡;

第二,張夜叉同志的人和名字一樣個性,可以光照萬世。張夜叉是個狂人,瘋言瘋語,可是每言必中,令人稱奇。如此驍勇善戰而又不拘一格的人才,自然是要記上一筆。

八月十五日,王世充陳兵青城宮,不是戰鬥,是僵持。李世民把兵布陳在王世充的對面,兩軍面對面結營,中間僅隔一條護城河。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多好的一件事啊!

可是,王世充卻再也無法享受此等美景了。某日,王世充實在受不了李世民的威逼,他對著對岸喊話道:“隋室覆滅,唐帝在關中,鄭帝在河南,世充沒有向西侵犯過唐朝,唐軍卻來攻打洛陽,你覺得這樣合適麽?”李世民看了看對面,沒錯,是王世充,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聲音有種野性的美感。

為了保持大唐的骨感,李世民打算不跟王世充一般見識。他讓嗓音洪亮的宇文士及喊話。宇文士及傳話道:“四海之內都在沐浴皇上的恩澤,只有你一個人不願聽從禮樂教誨。我們前來是為了讓你感受一下唐朝文化,讓你心服口服!”

這種解釋實在……實在是讓人腿麻腳癢。王世充不知道說什麽好了,但求和還是要的。於是,他用請求的語氣對李世民說:“咱不打,息兵談判不更好嗎?”宇文士及喊道:“皇上說讓我們來打你,沒說讓我們來談判。”到此為止吧,求和白求。可是,不知是王世充心存幻想,還是他做事情壓根兒就不過腦子,竟然又對著對岸,不知好歹地喊了一下午。

今夜,中秋。

王世充累了,他不喊了,談話沒進展,就等著打仗吧。於是,大軍開拔回城,各自回到了營地。中秋夜,長安,李淵也沒閑著。他瞄準了一個可以成為盟友的人物,竇建德。接下來,王世充肯定會和竇建德聯合。假使這樣,倒還不如自己先做通竇建德的工作,唐夏聯合,將鄭國撲滅。於是,他趕緊修書一封,派人送了出去。

竇建德不想參與二人的遊戲,他不願與任何人為敵。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國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擴大實力。為了表明自己的確無心參與李淵、王世充的二人世界,竇建德讓同安長公主(李淵妹妹)跟著使者回到了長安。同安公主在之前的戰爭中被竇建德俘獲,但竇建德從來就沒為難過她。同安回到長安之後,李淵才知道竇建德的確是個光明磊落的人。

竇建德不參與,李淵就要自己行動了。

八月到九月之間,歸降唐朝的州縣越來越多,這歸功於李淵派去的使者。使者擔負著不戰而屈人之兵,以三寸不爛之舌免除生靈塗炭之哀的責任。可是,勸降不是力氣活,它是半個智力活,一半要靠唐朝的實力,一半要靠使者的措辭。當然,面對實力雄厚的李淵,不勸就降的州縣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