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新朝覆滅

No.1:眾叛親離

且說二十九歲的劉秀蟄伏宛城,韜光養晦,而屬於他的時代即將到來。作為新朝皇帝,六十九歲的王莽卻只能困守長安,屬於他的時代已行將結束。

昆陽慘敗之後,新朝威嚴掃地,海內豪傑趁勢而起,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旬月之間,遍於天下。其中最具規模者為:

漢朝宗室前鐘武侯劉望起兵汝南,聚眾數萬。

公孫述眾合數萬人,自封益州牧,割據蜀郡。

隗囂稱上將軍,勒兵十萬,打著漢軍旗號,攻占涼州大部。

至此,王莽的帝國越發分崩離析。東南、北方諸郡縣,音訊阻隔,實際上已經和中央政府脫離,王莽真正能夠控制的區域,僅剩下司隸部,即河南、河內、河東、弘農、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數郡而已,其版圖已縮水到不足原來的六分之一,其人口則不及原來的四分之一。新朝名義上仍是帝國,卻已經只剩下了諸侯的實力。

自長安放眼望去,東方有漢軍、赤眉、劉望,南方有公孫述,西方有隗囂,已是四面合圍之勢,新朝的敗亡,只是時間問題。於是,很自然的,新朝大臣中便有人打起了賣主求榮的主意,而這個人便是王莽的堂弟王涉。

王涉官居衛將軍,相當於今日的衛戍區司令,總領京城各軍。王涉能夠據此要津,正可看出王莽對他的信任。道士西門君惠,為王涉門下賓客,甚得王涉貴幸。西門君惠善天文讖記,見新朝大勢已去,私告王涉道:“今新室亡在旦夕,將軍應及早打算。讖曰,劉氏當復興,劉秀當為天子。以我之見,即國師公劉秀(即劉歆,劉秀之名為其後改)是也。”王涉一聽動心,於是找大司馬董忠商議。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上應天意,罷黜王莽,擁立劉歆為帝。

王涉和董忠以請教星相為名,登門拜訪劉歆,言談未久,亮明來意。劉歆大驚,顧左右而言他,不敢回應。次日,王涉單獨登門,向劉歆涕泣言道:“王莽之父病痿,王莽之母又嗜酒淫逸,我深疑王莽並非我王氏子弟。我之所以擁戴國師公稱帝,就是想要保全王氏宗族,國師公為何不肯信呢?”

劉歆猶豫不決,道:“天文讖記,西門君惠所學尚淺。劉秀當為天子,固是天意,然而此人非我,而在東方漢軍之中。”

王涉道:“既然如此,則改計行之。大司馬董忠主中軍精兵,我領宮衛,同心合謀,劫持王莽,東降南陽天子,可以全宗族;不者,俱夷滅矣!”

王莽殺了劉歆三個兒子,劉歆心中早有怨恨,又擔心一旦漢軍攻陷長安,自己作為王莽的黨羽,勢必也將遭到血腥的清算,不如聽從王涉之計,綁架王莽投降,庶幾富貴可保,於是和王涉、董忠秘密結謀。

古有明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歆乃是秀才中的秀才(班固作《漢書》,對劉歆之學問推崇備至,甚至將他與孟子、荀子等人相提並論,雲:自孔子之後,綴文之士眾矣,唯孟軻、荀子、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劉歆,此數公者,皆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造反自然更加磨磨蹭蹭。王涉和董忠恨不能立刻政變,劉歆卻優哉遊哉說道:“茲事體大,當待太白星出,乃可。”王涉和董忠道:“事貴神速,豈能久等?”劉歆道:“夫事欲成,必待天時。太白經天,則天下革,民更王。我等應天時而動,大功可成。”

一個半吊子的西門君惠,都能把王涉忽悠得一愣一愣,更何況當世天文圖讖第一人劉歆!王涉和董忠信奉劉歆如神,不敢造次,只得如劉歆所言,等待太白星而後行。

董忠為確保政變成功,又結交起武侯孫伋,告以所謀。孫伋回家之後,面色蒼白,食不下咽,妻子詫異而問,孫伋具以實情相告。孫伋之妻嘴快,回頭就告訴了自己的弟弟陳邯。陳邯大喜,他馬上意識到,天大的富貴來了。

轉眼到了七月,太白星仍未出現,而陳邯已經迫不及待地拉著孫伋,向王莽邀功告密。王莽聞言,不動聲色,遣使者宣董忠、劉歆、王涉入宮,只說有國事相商。劉歆和王涉不知陰謀早已敗露,被順利騙入宮中。董忠則正在中軍營中講兵,使者前來宣召,護軍王鹹生性警覺,覺得事有蹊蹺,當即勸董忠道:“謀久不發,恐已漏泄,不如遂斬使者,勒兵入宮。”董忠不聽,也隨使者入宮。

董忠、劉歆、王涉一入宮中,立被擒獲,嚴刑拷打之下,盡皆招供。劉歆、王涉自知難逃一死,先後自殺,王莽念兩人乃骨肉舊臣,惡其內潰,對兩人之死秘而不宣,對其家屬也網開一面,不予追究。和劉歆、王涉相比,董忠的下場則要悲慘得多。王莽一心要拿董忠之死來震懾天下,因此極盡殘酷之能事,命虎賁將董忠剜肉剔骨,剁碎挫爛之後,盛放在竹器之中,遊街示眾,又收捕董忠宗族,挖一巨坑,坑內灌以醇醯毒藥,鋪以利刃荊棘,悉數推入坑中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