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帝王莽

No.1:溫故人

南派讀書至此,語余曰:“其余固佳,唯人多且亂,不知誰是誰也。”想來不少讀者也有同樣的困惑,在此有必要梳理一下已出場人物,做一簡要報告。

劉秀,本書男一號,字文叔,大漢皇室之後,漢高祖劉邦九世之孫,後為東漢開國皇帝,史稱漢光武帝。

劉縯,字伯升,劉秀的長兄,王莽篡位之後,他就憋著要用武力將王莽趕下台,而且過不幾年,就真的起兵造反了,劉秀一開始就是跟他混的。

劉秀父親早逝,家中除了長兄劉縯之外,此時還有母親樊嫻都、二哥劉仲、大姐劉黃、二姐劉元、妹妹劉伯姬等人。

劉良,劉秀的叔父,擔任過蕭縣縣令,對劉秀有撫育之恩,是個本分人,由於做過官,又和許多朝中權貴有交情,因此在舂陵劉氏中頗具威望。

陰麗華,劉秀的夢中情人,劉秀讀太學時留下的千古一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前半句是假,後半句是真。

鄧晨,劉秀的二姐夫,輔佐劉秀兄弟起兵,早期發揮過重要作用,後來便再無大的作為,光芒遠遠被他的兩個侄子——鄧禹和鄧奉蓋過。

鄧禹,鄧晨的族侄,劉秀的太學同學,十三歲入讀太學,號稱神童,後追隨劉秀,二十四歲時就已經官居大司徒(相當於丞相),封為酂侯,食邑萬戶,其少年得志,更勝三國周郎。東漢排名第一的開國功臣,後面將有大戲份。

鄧奉,鄧晨的親侄子,與陰麗華青梅竹馬,可以算是劉秀的情敵。如果說鄧禹是東漢初年最為耀眼的恒星,則鄧奉便是最為炫目的流星。

來歙,劉秀姑母之子,早期主要活動於長安,黑白兩道通吃,後來追隨劉秀,憑借他和隗囂的深厚交情,獨力為劉秀鎮撫西北,堪稱東漢首任駐外大使,號為天下信士。

司隸校尉陳崇,可以謝幕了,後面基本沒他啥事。

大司馬嚴尤,王莽一朝最為傑出的大臣,惜乎不得其用。早在劉秀讀太學的時候,嚴尤便對劉秀頗為賞識,可也正因為劉秀的緣故,害得他的姓都被後人改了(嚴尤,本為莊尤,後人避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之諱,便改稱他為嚴尤了。另外一個“倒黴蛋”則是劉秀的太學同學,大隱士嚴光嚴子陵,本來姓莊姓得好好的,出於同樣的原因,也被迫改姓了嚴)。

原涉,長安教父,不用多介紹。

韓子,劉秀的太學同學,和劉秀住同一個宿舍,基本上是個跑龍套的,後面不會再出現了,讓我們忘了他吧。

強華,劉秀的太學同學,和劉秀住同一個宿舍,這小子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一本叫《赤伏符》的讖書。

朱佑,劉秀的太學同學,先陪劉秀賣藥,後來又陪劉秀造反,東漢開國功臣排名第八。

哀章,投機分子,後面還露過兩小臉,也是跑跑龍套,混個臉熟而已。

劉歆,西漢皇族,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之後,王莽的兒女親家,同時也是王莽的三大心腹之一,官居國師,爵封嘉新公。劉歆,漢哀帝時改名劉秀,並以劉秀之名行之於世。這次改名,其中自有貓膩,然而,為免劇透,且先按下不表(附記:作為政治人物,劉歆是一個悲劇,但在治學方面,他卻和他父親劉向一樣,都是西漢有數的大學問家,也是歷史上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人物簡介完畢,清場,聚光燈打在舞台中央,接下來有請王莽隆重登場。

No.2:誅心者

有那麽一陣,我在長安的時候,和王莽曾經頗為熟識,甚至可以說,我是親眼看著他一步步往上爬升,而這一過程之殘忍,同樣堪稱一部《流血的仕途》。

王莽的祖父王禁,最初官居廷尉史,此時的王氏家族,頂多只能算是一個中等偏上的家族,不過很快便時來運轉,王莽的二姑媽王政君成了漢元帝劉奭的皇後,生下了漢成帝劉驁,漢成帝劉驁繼位之後,王政君順理成章變成了皇太後,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倚仗著王政君的權勢和庇蔭,王氏家族一躍成為當時的第一大家族。

然而,王莽作為王氏家族的第三代,一開始卻並沒有沾到家族多少光,他的叔伯們人人都封了侯,而他父親王曼卻因為死得早,沒有趕上趟,他這一門又人丁稀少,唯一的哥哥王永也很早便死,沒有兄弟可以互相幫襯。眼看著他的那些堂兄弟們一個個的官居要津,封拜卿、大夫、侍中、諸曹不等,門前車水馬龍,府中高朋滿座,而他卻什麽也沒落著,還是一個平頭百姓,只能成天對著寡母寡嫂,寂寥淒苦,冷冷清清。兩相一比較,王莽的心理落差不難想見:一樣是王家的種,一樣是王禁的孫子,一樣是王政君的侄兒,差距為何如此之大?王莽向來自負才能,目空四海,即使讓他和堂兄弟們享受同等待遇,他尚且不能甘心,覺得辱沒了自己,更何況如今境遇遠不如那些堂兄弟們,怎不讓他感時傷懷,悲憤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