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角色轉換(第3/4頁)

葉昭領著一大家子鶯鶯燕燕去旅遊的念頭剛剛升起,下午美國領事麥查遜就來郡王府拜訪。

葉昭也不知道現今這西洋人名是怎麽翻譯的,有些還故意要靠攏中國姓氏給翻譯成中國風格的名字,但約定俗成的名字,也只能這麽稱呼他們。

麥查遜是一位四十多歲高高大大的白人,褐色眼珠目光銳利,一看就精明的很。

在花廳接見了他,寒暄幾句,麥查遜就切入正題,很誠懇的道:“親王殿下,我無事不登三寶殿,是來向您尋求幫助的。”

葉昭笑道:“領事先生的中國諺語倒是引用的很正確,不像英國的爵士先生,肚裏沒貨還偏偏要裝作中國通。”

現今自詡為中國通的最著名人物就是英國的巴林爵士,也就是倡導南北和談的三國使團首席代表。

同西洋諸國人物溝通,有時候不需要遮遮掩掩,葉昭還是含蓄了些,但也表明了對巴林的不滿。

麥查遜臉上露出一絲苦笑,道:“我對貴國南北和談從來沒有抱有期望。”

葉昭笑了笑,問道:“不知道我有什麽可以幫到領事先生的呢?”

麥查遜道:“是這樣,鄙國一艘商船在朝鮮海域出現故障,不得不靠岸,在平壤江口受到那些野蠻人的襲擊,有兩名船員失蹤,我心急如焚,希望能得到親王閣下的幫助尋回船員。”

葉昭微微一怔,不過知道,所謂輪船出現故障不得不靠岸雲雲只是借口,肯定是美國商人利令智昏,想去跟朝鮮人交易結果受到攻擊。朝鮮與日本不同,一直拒絕開放任何口岸,就算大清國經歷鴉片戰爭慘敗後,朝鮮仍堅持閉關鎖國的政策,西方稱之為隱士之國,只是因為貧瘠,相比較而言,大清國才是真正的金庫,是以西方諸國倒也沒有對其過多騷擾。

只是這艘美國商船的船主是不是昏了頭,怎麽會想到去叩朝鮮的國門,這一下可就吃了虧。

“麥查遜先生,首先我糾正一點,拒絕與貴國交易不代表就是野蠻人,只是文化傳統而已,想我大清,一直在吸收全世界白銀的東來,如果不是打開門和你們做生意,這種情形還會一直持續下去,經濟賬我還是懂的。當然,那也會使得我中國越發落後於世界,長此以往,經濟終究還會崩盤。”

麥查遜略有些尷尬,笑道:“是,親王閣下,我說錯了。”

葉昭又道:“只是領事先生怎麽會想到跟我求助?要知道,朝鮮還在前往北京朝貢,一直對我的照會不予理會呢。”

麥查遜認真的道:“因為我相信,親王閣下才能真正幫助到我們的船員,親王閣下才是我們美利堅的朋友。”

葉昭就笑了,搖了搖頭。其實美國至少在十九世紀,在遠東的政策還是和其余列強有其不同的,和沙俄、日本不同,也同英法不同,一來限於國力,二來這個國家剛剛獨立,其立國精神也並不追求霸權主義。

見葉昭搖頭,麥查遜就有些焦急:“親王閣下,作為文明社會的一員,希望您能幫助我。”

葉昭就笑,很多時候中國人搖頭,可不代表是在拒絕。

其實葉昭也能理解麥查遜,現今別說在遠東,就是在美國本土其海軍力量也極為弱小,船員在朝鮮出了事,能求助的一是英國遠東艦隊;二就是中國人。

而英國的遠東艦隊調動,尤其是前往主權國家挑釁也好示威也好,都不是艦隊司令能私下決定的,更莫說在朝鮮英國人沒有切身利益,是以怕會有個長時間的協調過程,麥查遜自然等不及。

中國人?雖然朝鮮一直對北京朝貢,但顯然麥查遜同北朝官員打過交道,對其不抱什麽希望,反而是南朝,有艦隊,有文明的價值觀,又怎麽說都同朝鮮人有淵源,麥查遜自想都不想,就選擇了葉昭為求助對象。

葉昭品著咖啡,琢磨著,其實朝鮮雖說一直是大清的朝貢國,但所謂朝貢只是一種貿易關系,冊封人家國王也不過面子上好看,反而朝鮮使節每次朝貢,帶來朝鮮土特產,中國要付出幾倍價值的銀子回贈,實際利益拿了個盆滿缽圓。

朝鮮同大清一樣,對白銀外流極為恐慌,是以一直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甚至本來赴大清使團成員可以采買貨物的白銀也給取締變成了以貨易貨。

而現今粵贛工業品越來越多,葉昭早就盯向了朝鮮日本這種近邦,怎麽也得從這兩個國家換些金子銀子回來嘛。

現在葉昭倒是理解歐洲列強的心態了,就好像現在的自己,就迫切的希望打開朝鮮和日本的大門,傾銷工業品,掠奪金銀和原材料。

這些本來就排在了葉昭的議事日程上了,日本倒好說,對於所謂的南蠻物並不抵制,國門也被美國人打開,只是南朝的勢力尚無暇顧及,而朝鮮,卻是麻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