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觀念(第3/3頁)

“傷員們發燒的還多不多?”葉昭問著話,心裏有幾分陰霾籠罩,這個時代,重傷員幾乎就沒有活下去的希望,就算輕傷員,被感染發炎的死亡率也極高。

這令葉昭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部日本穿越劇,那裏面倒是有原始條件下提取青黴素的辦法,可畢竟是穿越劇,琢磨著也不怎麽靠譜,試驗過幾次也都失敗了,只能等和談之後,再好好置辦些器具看能不能成功,但想來也極為渺茫。

聽大帥問話,趙三寶一滯,他是員悍將,可對生生死死的看多了,也麻木了,提著腦袋只知道大帥指哪兒打哪兒,要說傷員的情況,他並不怎麽掛在心上。

葉昭也知道問道於盲了,拍了拍他肩膀,道:“瑪德教士在哪?帶我去。”轉頭,卻見穿著藍色甲胄的十三眼睛有些紅,微微一怔,隨即明白,笑著對她道:“第一次真正騎馬吧?很不錯了,慢慢來。”

確實,十三以前又哪有什麽騎馬的機會?最多偷偷從哥哥那裏借來溜溜,今日落了後腿,十三難受的想哭,如果再被從護旗衛中踢出去,那還不如死了算了。

荷花村村子不大,村西圈起了木柵欄,外面有兵勇遊走警戒,裏面一座帳篷連一座帳篷,隔得老遠,就能聽到傷員的哀叫慘呼聲。

趙三寶問了問村裏警戒的軍兵,瑪德教士還在醫院帳篷裏。

葉昭就停下了腳步,大帥慰問傷兵在這個時代不怎麽現實,就說你提前吩咐不許傷兵見禮,可等你真進去了,那多重的傷員也得起來啊,這扯動了傷勢就是個麻煩事,你本意是好的,但可能無意間就害死幾條人命。

帳篷之間,有三三兩兩的婦女進出。

葉昭心說,這大概就是中國最早的女護士了。

要說瑪德教士等醫療隊開始給傷員療傷時,可真是冒著生命危險,第一天瑪德教士就險些被團勇一刀砍了腦袋,而在自己下了數道軍令,加之瑪德教士高風亮節,任打任罵的給團勇們治傷,這才令團勇漸漸接受了他,盡管如此,就在前幾天,一名新轉來的傷員還是一拳就把瑪德教士打了個烏眼青。

誰叫瑪德教士是番鬼呢?

不過不管怎麽說,大多數傷員還是漸漸認可了瑪德教士,也漸漸明白,原來番鬼也有好人。

不過瑪德教士任勞任怨,醫療隊另一位西洋醫生卻顯然覺得日子如地獄,更不願意幫同他祖國交戰的中國士兵治傷,若不是擔心這時候離開會被中國人殺害,他早就向葉昭辭行了。

現在這名西洋醫生,主要就是負責教授中國看護人員一些簡單的包紮護理方面的知識。

野戰醫院,葉昭下令征募了數十名民婦看護傷員,概因女子“心細”,又有一些婦女自願而來,本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照顧傷兵的工作,但漸漸的,在這血與火的環境中,卻不知不覺就被氛圍所感染,很多陳規陋習都拋到了一邊。一些婦女幫傷員護理包紮換藥等等有肌膚之親的工作也做了,更有些婦女就算伺候傷員拉屎撒尿也絕沒二話。

這卻是令葉昭很欣慰,其實中國人,歷次傳統觀念的轉變幾乎都是由上而下,由統治者發起,在民間施行,不管是封建時代、辛亥革命時代亦或共和國時代均是如此,要說等百姓自己轉變千年百年養成的傳統亦或一些陋習,幾乎是緣木求魚。

而現在看,戰爭,同樣是轉變觀念的催化劑,可以使得一些理念的沖擊提早到來,更可以不知不覺改變某些固有的習俗和觀念。

或許等廣州安定下來,就可以請瑪德教士幫助建立第一家西式醫院了。

葉昭踱著步,腦子裏思緒飛得越來越遠。

“大帥!夫人住在這一家!”趙三寶指著旁邊一家莊戶說。

荷花村和時下中國大多數農村一般,村民生活貧苦,各種簡陋的木板房茅草屋散落在街道兩側,但趙三寶指的這一家卻是青墻瓦房,院門旁有一棵綠油油的樟樹,顯然是荷花村的富戶。

“甚麽夫人?”葉昭微微一怔。

“那位,那位羅刹的夫人。”趙三寶別的事粗枝大葉,但大帥的事可就別提多上心了,雖然莎娃是大帥的俘虜、女奴,但大帥一直留在軍營,顯然極為寵愛她,那就自然要稱呼為夫人了。

而因為來到廣東後各路兵勇漸多,這些人又大多軍紀散漫,見到羅刹夫人金發碧眸,若不知道是大帥的愛姬,可別起什麽壞心。是以羅刹夫人同瑪德教士一起從佛岡到了荷花村後,趙三寶嚴令下去,若敢正眼瞅羅刹夫人者,挖眼;背後議論者,割舌;行為無禮者,殺無赦。

更挑選精幹士卒在羅刹夫人居所左右警戒,若羅刹夫人出遊,更專門有一隊守在左近的兵勇跟隨。

其實,李嫂又哪裏會放莎娃出來了?兵荒馬亂的,萬一出點什麽事,自己怎麽向大帥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