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大舅哥萬福(第2/2頁)

葉昭知道,幾個月後歷史上有名的泥城之戰就因雙方矛盾不斷加深引起的,導火索乃是一位洋商同妻子在跑馬廳散步時遇到清軍兵勇,雙方火並,洋商被重傷。這一系列的沖突使得英法美三國領事決心給清軍一個教訓,是以組織英美聯軍水手陸戰隊三百余人向清軍發起攻擊,又請小刀會合同作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區區三百洋槍隊就將萬余名清軍擊敗,並且火燒了清軍大營。

泥城之戰也使得大清的虛弱不堪進一步暴露在西方諸國面前,西方諸國開始注重用武力保護租界。而這一戰事以後,兩江一地官員對西洋各國更為敬畏,開始了同西洋各國一起剿滅小刀會太平軍的軍事合作,不過京城強硬派還是稀裏糊塗瞧不起蠻夷的。當然,這些所謂的強硬派並不是說有什麽民族氣節,只是一種莫名其妙的自高自大而已,就算第一次鴉片戰爭打輸了,他們卻認為洋夷遠隔重洋,簽了約快快送走就是,就算是幾個條約,也莫不是一副大清國可憐眾洋夷不易,恩賞幾個口岸通商,又賞賜香港島給英國之類的口氣。

是以前些年簽的約在鹹豐帝等人眼裏,不過是糊弄洋人要洋人軍隊趕緊離開天朝的權宜之計,是沒人想認真遵守的。當時英國人提出的條件,本是獅子大開口,等中國人討價還價,誰知道就被大清國一口氣答應了,當時英國人自是欣喜若狂,卻絕想不到大清國壓根就沒把這條約當回事。

而十年之後的現在,大清國廟堂之上,對於那場戰爭更覺得輸的不服氣,那種自高自大舊態復萌。

到幾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竟然兵臨北京城火燒圓明園,以鹹豐帝為首的強硬派才算真正被打疼了,鹹豐猝死,架子最大對洋人不理不睬的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虜去印度,客死異鄉,這位封疆大吏的遭遇對大清朝所有官員的震懾可想而知。接下來的大清政府對於西方諸國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洋務運動興起,並開始同西方全面合作剿滅叛軍。

泥城之戰雖然在國內史書極少提及,實際其影響卻極為深遠。

而看眼前這架勢,現時租界洋人與清軍的沖突怕也不可避免,對於阿禮國的抗議,葉昭只是回話不在自己權責之內,但理解各國的憤慨之情並表示遺憾。

當晚,葉昭興致忽起,就要去看一看這個引起歷史上泥城之戰的跑馬廳,實則引起泥城之戰的跑馬廳是即將破土的第二跑馬場,並不是葉昭所去之所,只是葉昭不大清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