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章 匆匆五年(第2/2頁)

可以說,能經過層層考驗,沖到頂層的人物,幾乎沒有一個簡單的。曾經的那些翰林詞臣,清貴宰相,放到了如今,只怕連骨頭都剩不下,就被人家給連皮帶肉吞掉了。

官僚體系戰力膨脹,人數也在增加,以往兩京一十三省,官員加起來不過兩萬人,如果加上同樣拿朝廷俸祿的吏員,總數在十萬左右。

到了唐毅手裏,這個數字增加了十倍,官吏總數達到了一百萬人。

完備的官僚體系,高效運轉,產生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

前後五年時間,大明一共向南洋完成五百萬官方移民,另外又協助商人,移民七百萬,總數達到了一千二百萬。

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地的饑荒壓力大大減輕。

從萬歷二年開始,每年從海外運進的糧食,多達一千五百萬石,是漕糧的三倍之多!

至於民間的糧食買賣,數量更加驚人。

海外的大米質優價廉,基本上明朝的百姓能擺脫饑餓的威脅。從萬歷二年開始,即便北方出現大災,最多有萬八千人餓死,就夠轟動的,幾十萬人挨餓,無家可歸的情況再也沒有發生過。

老百姓不知道其中的關鍵,只是每日裏給首輔大人上香祈福,盼著他老人家能一直掌舵大明,大家夥總有好日子過。

可是唐毅知道,他不過是一百多斤的分量,熬了湯也不夠百十人吃一頓。說白了糧食就那麽多,有人吃得飽,就有人挨餓。

唐慎自從接任南洋總督之後,徹底一改慈悲的面孔,他動用軍隊,捕捉土著充當奴隸,裝到了船上,從一個島嶼,運到另一個島嶼。

完全陌生的環境,土著只能服從命令,燒山,開荒,砍樹,建房,修路,碼頭……無休止的工程等著他們,早晚有一天,這些人會累死,而他們留下來的莊園田產,則被商人接手,從國內移民過來,快速填充。

唐慎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將土著男子抓走,累死在陌生的土地,然後鼓勵大明的移民,娶剩下來的女人,沒有幾年,就生出一群活蹦亂跳的小孩子。

從大明國內調來數以萬計的教書先生,讓這些孩子從小說漢話,認漢字,穿漢家衣冠,吃漢家美食。

唐慎再給兒子的家書中,不無得意宣稱:“只要二十年,南洋列島,漢人的數量就會過半,五十年,就會超過七成,等到一百年,九成以上就都是漢人了,即便血緣上不是,在文化上也會認同中華。或許今生沒機會看到,但是早晚有一天,這些島嶼就會和中原一樣,是徹徹底底的漢家土地。”

同南洋的轟轟烈烈相比,北方的變化同樣毫不遜色。

李成梁收攏女真兵作為先鋒,經過三次大戰,滅了土蠻部,隨後明軍的勢力越過黑龍江,過了外興安嶺。

傳說中,在極北的土地上,住著神獸燭龍,睜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上眼睛,就是黑夜,他不斷吐氣,幻化出絢爛的色彩,把極北的天空裝點的五顏六色,格外妖嬈。

懷著尋找神獸的願望,一支三百人的探險隊,帶著上千條雪橇犬,體格強健的蒙古馬,踏上了征途。

他們一路向北,花了足足半年時間,才返回了大明,去的時候三百人,回來只有二百一,九十名壯士永遠留在了漫天的雪野之中。

他們沒有找到燭龍,卻帶回來通體白色的大熊,帶回來不會飛翔的大企鵝,還有體型碩大的猛虎,他們甚至還找到了蘇武牧羊的北海,遺憾的是那裏並不是海洋,只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大湖……

極北探險,再度激發了大明上下的熱情,上升的國勢,昂揚的國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勇士,他們成群結隊,無所畏懼,從大明出發,探索未知的土地,他們把一路所見所聞,寫成文字,帶回大明。

每一次探險隊回來,都會有無數的學校聘請勇士們去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

受到他們的激勵,越來越多人踏上了找尋希望和財富的旅程,就在萬歷五年,大明的探險隊來到了烏拉爾山,他們在這裏立下了一個標杆,插上龍旗,從山頂望去,面前都是一馬平川,沒有任何的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