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突變

早在離京之前,唐毅就找到了高拱,進行了一番懇談,新政變法進行了五年,成績斐然,同時也問題多多。

如今內閣之中,高拱年過六十,趙貞吉比他還大得多,另外陳以勤多病體弱,承擔不了繁重的政務,內閣勢必要調整。

再有隨著國策改變,加征商稅,面向海外,政務繁雜程度一下子增加了十倍不止,六部九卿疲於奔命,也難以應付。

新政下一步的重點就是官制調整,唐毅定下兩大主軸,第一內閣權威只能增強,不能減弱,閣老一致原則不變,大學士要保證在五至九個之間,多則紛亂失序,少則專權獨斷。

高拱雖然喜歡攬權,但是操勞了多年,他也知道自己能力的極限,偌大的朝廷,紛繁的內外事務,絕不是他一個人能扛得起來。

至於六部的問題,唐毅希望是進行徹底調整,最好能分成十幾個部門,每個對應一攤。高拱也贊賞這個想法,但是他卻認為難以一下子落實,畢竟六部從周公的時候就存在,綿延兩千年,早已經習慣了,驟然廢除六部,勢必引起所有人的反彈,包括陛下在內。

其實唐毅也清楚,他只是拋磚引玉,見高拱反對,立刻拋出了南北六部合並的設想。原有的框架不變,官職不變,只是把南京養老的虛位變成實際的職務。

高拱左思右想,欣然同意。

當然考慮到會有強烈的反彈,所以唐毅才陪著隆慶南巡,由他擺平皇帝,解決南六部的人選,至於高拱,則是以他的強勢,壓制京城反撲的力量,然後兩個人南北合力,一面裁撤,一面增加,迅速把官制改革這塊硬骨頭給啃下來。

按照計劃,六部尚書變成了十二個,每一部兩個,稱為左右尚書,以左為尊,統領本部事務。所有侍郎平級,不在區分左右,只是承擔具體政務不同。

以戶部為例,左尚書執掌預算、戶籍、田賦,右尚書專職商稅,每人擁有一位侍郎作為副手,另外兩位侍郎分管關稅和工商。

戶部的職能由原本單純的戶籍,稅收,變成制定財政預算,規劃工商發展方向,積極拓展海外經濟,從一個靜態的衙門,變成了富有進取心的戰鬥群體。

兵部大約也是如此,增加了一位尚書,兩位侍郎,原本屬於戶部的軍需部分還給了兵部,左尚書負責制定國防方略,調動兵力,右尚書負責後勤、招兵、選拔武將等等事務,其余四位侍郎除了協助尚書之外,遇到戰事,要外調總督巡撫,協調戰區事務。這樣一來,兵部成了名副其實的出將入相,權柄變得極重。

吏部除了增加一位尚書之外,同時還拿到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權力,主持科舉考試的權力落到了吏部頭上。

其實在唐朝的前期,科舉剛剛產生,是由吏部主持考試,後來才落到了禮部頭上,唐毅這一次改制,把這項權力還給了吏部,相應的吏部掌握了從人才選拔,到官職推薦,以及考核評定的全套權柄。

被剝奪了主持科舉權力,那禮部還剩下什麽呢?

唐毅同樣賦予禮部兩項極重的權柄,第一是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教育,廣設學校,按照唐毅的設想,要在十年之內,使大明的識字率達到百分之三十。

聽起來貌似不高,其實是相當嚇人的,眼下大明識字率不足百分之十,東南除了蘇州,杭州,紹興等寥寥幾府,都沒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一口氣要把全國提到百分之三十,這是何等的雄心!

唐毅計劃在隆慶六年,就撥給禮部三百五十萬辦學經費,在三年之內,達到一千萬元,超過吏部的俸祿支出。

除了辦學之外,還有一項,就是對外交往,文化輸出,向藩國宣講孔孟之道,吸收外國學子,說穿了,就是制度輸出。

有了這兩項權力之後,禮部也懶得主持考試了,要滿世界跑,到處建學校,還要跑到海外折騰,哪裏能有功夫?

只剩下工部和刑部,這兩個衙門相對專業,只是大工程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繁榮,原本在農村,很多紛爭族老前輩就給解決了,到了城市,必須由朝廷出面,相應的工部和刑部的事務也就多了起來。

唐毅帶著隆慶,考察了蘇州好幾個縣的情況,無一例外,蘇州的編外人員超乎想象,六房書吏當中,人數最多的戶房竟然要二三十人,下面還有一大堆的辦事差役,非如此不能征收稅負。

要想讓馬兒跑,就要給馬兒吃草。

想要商稅之利,就要有足夠的官吏,把繁重的任務扛起來。商稅可不同田賦,一年到頭,田賦就夏秋兩次,十分容易,可是商稅呢,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稍微疏忽,就征不到稅收。

隆慶詢問各地,情況也都差不多,他欣然同意了唐毅的建議,先合並六部,進而從上到下,增加官員數目,真正把責任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