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張居正有點方了(第2/2頁)

事情又僵住了,商量來,商量去,陳以勤苦著臉道:“諸位,要不咱們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吧!”

高胡子和張居正都不甘心,卻也嘗到了一文錢憋到英雄漢的窘迫。

“清丈田畝,推行新法,勢在必行!”

張居正沒有再提合並征銀,只說了清丈田畝,這個爭議相對小,但是執行卻極為困難的事情。

他隨口一句抱怨,無心之舉,唐毅突然沉著臉說道:“張閣老,財政改革遲遲沒有拿出方略,我看這樣,就由張閣老領銜,清丈田畝一項,折銀收糧一項,還有——把地方稅收要拿回戶部,由戶部統一編制預算支出,包括宗藩祿米,一律如此!”

話不多,卻仿佛一個驚雷,在大家夥的頭頂炸開,不少人都暈暈乎乎的,包括膽大包天的高拱和張居正,都沒想到唐毅敢這麽幹,真是太瘋癲了!

很多人都以明朝的稅收極少,甚至不如宋代的十分之一,來嘲笑明代落後,這話也對,也不對!

實際上明代稅收總額並不比宋代少,甚至考慮稅率的問題,明代的經濟要比宋代還發達,尤其是開關之後,貿易順差,財富湧入,這是宋代無法比擬的優勢。

那為何明代總是被財政問題困擾著呢?

毛病還出在明代的稅收上面,明代稅收有兩個重要方面一個是留存,一個是起運。

留存很簡單,就是地方留下自用的部分,這個比例在三成左右,用來支付地方的行政費用,修橋補路,新建學堂等等……剩下的七成要上繳,這個比例其實還算合理。

起運這塊就復雜了。

按常理說,起運就是要運到京城,交給戶部統一分配,這不就是中央和地方財政分配嗎?

如果這麽想,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朱元璋當初規劃財政分配的時候,認為運到京城,再統一分派,經過了太多的官吏,難免層層扒皮,脫褲子放屁,為了簡省方便,起運的這部分稅收要先滿足地方軍鎮駐兵的消耗,其次還要供應宗室的祿米,雜七雜八扣除完畢了。

最後剩下的一小部分,才會運送到京城。

經過近兩百年的繁衍,老朱家的子孫越來越多,地方留存的糧食還不夠給宗室的,僧多粥少,狼多肉少,故此每一次征收賦稅,就是地方和戶部的一場鬥智鬥勇,雙方手段齊出,人腦袋都能打出狗腦袋。

唐毅深知明朝財政的積弊所在,國初休養生息的時候,財權下放,簡化行政程序,對老百姓是有利的。

可是經過兩百年的時間,大明朝已經和當初完全不同,面臨的挑戰多種多樣,急需集中財政,解決幾件大問題,而不是把寶貴的財賦浪費在地方的瑣事和宗藩的祿米的上面,那樣簡直是犯罪!

“張閣老,我希望你研擬出一份方略,凡是從地方起運的糧食,統統交由戶部支配,不論是地方的人馬,還是宗室的祿米,一概納入戶部名下處置。你上一次提到了考成法,我認為這是很不錯的建議,地方官吏要嚴管,財政要大改,回頭你和高閣老,還有趙閣老商量一下,集中戶部,吏部,都察院,三方合力,把財政的問題從根子上解決了!”

唐毅充滿了殷切的希望,“張閣老,財政關乎大明生死,至關重要,非大魄力,大決心,大毅力,無法完成,我希望你有勇氣擔下來,只要拿出可行方略,內閣必須鼎力支持,強力落實,一切有關財政的大事,都由張閣老全權負責。”

張居正瞪大了眼睛,呼吸急促,饒是他定力過人,也被嚇了一跳。

這是內閣第四位獨當一面的閣老了,基本上也是最後一位,高拱負責吏治,趙貞吉負責監察,唐汝楫負責軍制,至於重中之重的財政,張居正一直以為唐毅會自己拿在手裏,畢竟他是公認的理財高手。

可萬萬想不到,唐毅竟然會扔給自己,不但給了財政改革的大權,還把考成法拋了出來。

有這兩項,張居正一直渴望的改革就可以真正落實下去。他費盡心機,要奪取首輔的位置,想要做的也無非是這兩件事。

竟然輕輕松松,就落到了自己手裏,不是做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