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群賢畢至(第2/2頁)

也唯有和幾位心腹謀士,唐毅才敢袒露心聲,把自己的謀算全盤講出來。

茅坤和王寅都贊成唐毅的看法,不過也同樣憂心忡忡。

“大人,這些老臣都是資歷驚人,有自己的主張,他們承了您的情,卻未必是您的人,日後朝堂上少不了爭論,如何駕馭,可要看您的功夫了。”茅坤提醒道。

王寅長出口氣,“海納百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人,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戒驕戒躁,虛懷若谷。徐華亭所謂的三還綱領,其實是個不錯的東西,只是以威福還主上就不必了,威福自然要操控在首輔的掌握之中!華亭沒有心胸成事,就看大人您的手段了。”

……

陽春三月,唐毅和趙貞吉入閣已經兩個月有余,他們已經完全熟悉了政務,唐毅和趙貞吉都有著豐富的行政經驗,強大的執行能力,隨著他們入閣,原本緩慢低效的內閣開始高速運轉起來,各種政務快速落實,雖然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口號,也沒有什麽驚人之舉,但是變化卻是實實在在,有目共睹。

威望一點點建立起來,進入三月份,兩場盛典格外引人矚目,首先是三年一度的科舉,作為隆慶改元之後,第一次會試,朝廷上下都格外在乎。

陳以勤主持會試,他特意在開始科舉之前十天,才從錦衣衛調來三百人馬,又從戚家軍借來五百兵丁,其余科場上下,所有人員,都是臨時指派,從外地調入,甚至直到進了京城,才知道自己要負責會試工作。

完全是一群陌生的人員,他們嚴格執行考場紀律,從檢查搜身開始,一絲不苟,嚴格程度比起以往厲害了不止十倍。

經過選拔,史無前例,一共有五百八十多人通過會試。

有同考官擔心人數過多,陳以勤琢磨了半天,苦笑著搖頭。

“近些年教化大興,讀書人比以往多了數倍,都是精妙文章,當世大才,老夫實在是不認黜落,罷了,我親自請旨。”

陳以勤主動找到了隆慶,正趕上唐毅也在請旨處理人事,一聽說人數太多了,唐毅當然是支持,沒幾句話,就把隆慶給忽悠上道了。

天下英才眾多,入我甕中。隆慶也是欣喜不已,不但同意了,還親自苦心思索,擬定了殿試的題目:“朕惟君天下者,興化致理,政故多端,然務本重商,治兵修備,乃其大者……”

隆慶這一道策論,實在是有些玄機,最重要的就是“務本重商”四個字,自從苦心研讀《國富論》之後,隆慶對農業根本,商為末業的看法非常不以為然。

把他農商並列,提出農商並重的觀點,不得不說,是一大創舉。

本來隆慶還擔心,會不會引起考生的反彈。

哪裏知曉,能通過會試的這些人,有七八成都來自南方,至於北方的學子,還多數就讀晉商支持的書院。他們都受到了濃重的商業熏陶,甚至東南的學子,多數家中都經營作坊工場,或者從事長途販運。

商業的利潤他們有目共睹,加之心學廣為傳播,大家也不在排斥商賈。

隆慶的考題竟然受到了熱捧,不少報紙登載出來,天下的商人感激涕零,籌錢請人寫文章,贊頌隆慶,把皇帝誇得和一朵花似的。

從此之後,隆慶多了一項愛好,就是每天讓太監搜集報紙,看看上面怎麽說的,竟然比看大臣的奏疏,還要有趣。

隆慶戊辰科,一共錄取五百八十五名進士,為歷年之最。

就在正式公布皇榜的那一天,一駕馬車風塵仆仆,趕到了京城,從車上跳下來一老一少兩個人,老者六十出頭,腰背筆直,目光銳利,渾身上下,透著十足的威風。

擡頭看了看高大的城門,伸著懶腰笑道:“沒想到我胡宗憲今生還能回到京城,真是不容易啊!”

幾乎和他同時,原戶部尚書葛守禮,原大理寺卿毛愷,原南京禮部尚書高儀,原浙江巡撫李天寵,還有南京戶部尚書張守直,南京兵部右侍郎方逢時……

一共十余位部堂高官先後入京,一時間朝廷之上群賢畢至,熱鬧無比。

誰都知道這夥人進京,肯定是要沖擊現有的朝局的,昔日徐黨的眾人惶惶不可終日,卻又沒有辦法,誰讓唐毅打著徐階所擬嘉靖遺詔的名義,他們連反對都說不出口,貌似,徐階還是做了一點好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