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唐學(第2/3頁)

再有東南商業繁榮,海量的金銀貨幣湧入,整個經濟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卻沒有什麽人能說得清楚,到底這些變化的根源在哪裏。弄不清楚情況,征收商稅也就無從談起。

唐毅比誰都清楚,征稅就是從別人身上割肉,不是誰下一道命令,就能解決的。種田交租,天經地義,可是經商要交稅,很多人都不認同,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去說服所有人,即便是今天收上來稅,明天也可能沒了。

這樣的教訓不是沒有,比如市舶司的關稅,比如兩淮的鹽稅,唐毅親自參與制定規矩,結果沒幾年的時間,被弄得千瘡百孔,稅收流失慘重。

沒有理論支撐,沒有頂層設計,沒有社會支持,單純依靠著政治人物的意志,注定要失敗的。

唐毅這三本書,十分講究,第一本《國富論》主要講財富創造,第二本《賦稅論》則是著重財富的分配,至於第三本《貨幣通論》則是闡述商品交換的工具。

三本加在一起,相輔相成,正好成為唐氏理財的三大支柱,構成了“唐學”的基石。

眼下就要讓大家接受唐學!

……

王錫爵還有隨行而來的五十名翰林和國子監生,大家夥再度聚集在打谷場,依舊像昨天一樣,只是沒有了篝火,也沒有了羊肉串。

第一個站出來名叫余有丁,他是王錫爵的同科,也入選翰林,由於唐毅做過翰林學士,他同樣尊奉唐毅為師。

“弟子以為既然是全村所有人一同勞作所得,理當平均分配,計算每一家有多少人參與,然後將應得銀兩交給家長即可。”

他說完之後,不少人頻頻點頭,和他們想的差不多,辦法的確很不錯,唐毅也含笑點頭。

這時候另一個人卻站了出來,“大人,我不這麽看。”

大家一起看去,這個年輕人臉膛紫紅,挺幹練精神的。有人認了出來,他名叫羅萬化,曾經跟著俞大猷一起去琉球,還曾經寫過文章贊頌俞大猷,為人所知,不久前他被推薦入國子監讀書。

相比一般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要想得更多。

“參與勞動不假,可是有人出力多,有人出力少,豈能一概而論?據我所知,有些負責販運葦席的壯勞力,要在風雪之中,跋涉幾十裏,有人腳都凍傷了,還有不同的百姓,負責不同的工序,有人容易,有人繁雜,哪能都拿一樣的銀子?”

他這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這時候在場的人分成了兩派,卻還有另個家夥沒有表態,他們的臉上都帶著胸有成竹的笑容。

這倆家夥是誰呢?

一個是王錫爵,至於另外一個叫沈一貫,王錫爵是唐毅的弟子,而沈一貫呢,則是唐毅的謀士兼文膽的沈明臣,也就是那位“句章兄”的兒子。

子承父業,沈一貫的文采很不錯,只不過是運氣不太好,參加了嘉靖四十一年的會試,卻落榜了,後來也進入了國子監讀書,一來可以增加見聞,二來還能照顧老爹。

“王大人,您先說吧!”

王錫爵笑道:“不疑兄,還是你先來,我給你搖旗呐喊,站腳助威。”

“是挑刺兒吧!”沈一貫不是官身,不敢和人家搶,只能說道:“大人,我以為方才兩位已經說的很好了,村民無非按照出力多少,公平合理分配就是了。只是村子百廢待興,掙了錢不能都給分了,還要留出一些錢,比如要修學堂,整修道路,而且幾百口人,村子只有一口水井,太不方便了,要多挖水井……”

唐毅笑呵呵聽著,“還有嗎?”

“有。”沈一貫思量道:“村子還沒有圍墻,也該修上了,再挖一條護莊河。”

唐毅點頭,“都是你想出來的?”

沈一貫咧咧嘴,不好意思道:“是我在村子裏轉了一圈,發現有動工的跡象,故此……”

“狡猾!”

頓時在場的人一頓白眼,余有丁和羅萬化更是憤憤不平。

“師父留了題目,讓我們自己想,你怎麽能跑到村子裏去看,這不是偷奸取巧嗎?”有人氣惱站出,大聲質問。

“這話可不對了。”沈一貫搖晃著腦袋,“大人昨天還教導我們要知行合一,你們光知道閉門造車,卻懶得出來走走看看,怪得了誰?再說了,大人深謀遠慮,賺了錢,就分給百姓,不做一點菜長遠規劃,怎麽是大人的風格啊,我說的是對吧?”

沈一貫這小子明顯比他爹油滑多了,說話之間,還不忘拍唐毅的馬屁,弄得別人都沒有話說。

唐毅也挺欣賞沈一貫的機靈勁兒,只是拍馬屁可不好,故此他繃著臉,又看了看王錫爵。

“元馭,你的看法呢,可還有要說的?”

“有。”王錫爵一躬身,笑道:“弟子剛才三位所說,還都不全面。去年賺了錢,就不想著今年了?還要不要掙更多的錢,要不要編織更多的葦席?故此弟子以為,還要拿出一部分銀子,買葦塘,種植更多的蘆葦,保證原料供應。買馬車,準備運輸葦席之用,聘請鐵匠,打造出更好的工具,編織葦席的速度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