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唐毅的考題(第2/2頁)

在場的眾人都驚呆了,他們多數家境優渥,實在是想象不了,為了讀書,竟然不惜自殘,當即就有幾個人激動地站了起來。

“大人,想不到世上有如此好學之人,我們願意出錢。”

“沒錯,此子日後一定是國家棟梁,應當大力栽培。”

大家情緒激動,七嘴八舌頭,徐渭一邊啃著剛烤熟的羊肉串,一邊叫道:“瞎嚷嚷什麽,你們就不能多用點心啊,行之剛剛不是說了,大多數百姓都吃不飽,穿不暖,更讀不起書。什麽是大多數?你們能幫一個,幫兩個,能幫得了千百萬的孩童嗎?”

徐渭的一頓搶白,讓大家都沒了話說,垂頭喪氣。

唐毅微微一笑,“大家心存善念,是值得鼓勵的,只是文長兄所言也不是沒有道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也曾想過,拿出一些銀子,幫一幫百姓,可是銀子花光了怎麽辦?總不能年年掏銀子吧?”

“師父說的有理,所以您就教給村民編織葦席賺錢?”王錫爵驚喜問道。

唐毅贊許地點頭,“有人喜歡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可是他們忘了,這只是在說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可不論君子還是小人,都要吃喝拉撒,生病要吃藥,上學要花錢,天經地義的東西,不會因為你是君子,他是小人,就發生絲毫改變。曲解聖人意思,或者說牽強附會,故意遮蔽雙眼,蒙住良心,除了能自欺欺人之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所謂知行合一,精髓就在於求真務實!”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核心在於富民二字,民富易治,民窮難治,小富小治,大富大治。老百姓窮得一無所有,就是揭竿起義之時!”

……

唐毅說得很多,每一個人都仔細聆聽著,努力思索著唐毅的話語。

唯有徐渭、李贄、王世貞三個聽出了唐毅的真正意思,至於王錫爵也只聽明白了一半而已。

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後,到了晚年,卻越發誇大心的作用,尤其是“天泉證道”,王陽明在生命最後關頭,和錢德洪與王畿論道,留下了四句宗旨,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從中看得出來,王陽明越發在善惡,心性上打轉轉,至於“行”之一道,則被拋到了一邊,至少放在次要的地位,自祖師爺以下,心學門人越發流於清談,竟有幾分佛門“萬物由心造”的味道。

唐毅的談話,他拋開了四句教,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而且又往前邁了一大步,也就是加上了求真務實四個字!

這一加可了不得,等於是整個把心學從唯心硬生生拉到了唯物的軌道,求知要做到求真,做事要務實。

如何判斷什麽是真,是對,訣竅就在於實踐,就像唐毅這般做事,實踐對了,就是對的,實踐錯了,就是妄想,就是空談,就應該摒棄……

好大的魄力,好大的膽氣。

幾十年來,總算有人在陽明公的肩膀上,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可以說唐毅已經站在了另一個全新的境界,推陳出新,繼往開來。

徐渭三個自然是滿心歡喜,甚至歡呼雀躍,他們本以為唐毅至少要過不惑之年,才能超越陽明公,成就一家之言,只是沒有想到,來的竟然這麽快,真是讓人興奮啊!

說到了酒酣耳熱,唐毅情緒高漲,他站起身,朗聲說道:“余著《國富論》,只是講到了財富的創造,可是財富不是創造出來就可以了,還要分配好。讓每一個人,拿到應得的那一份,這就是我下一本書,要探討的內容。”

唐毅舉著酒碗,一口喝幹,笑道:“今天我就給你們留一道題目,去歲編織葦席,村子七十余戶百姓,一共凈賺白銀三千兩,這是他們第一次賺到這麽多錢,如何分配這筆錢,他們都犯了難,你們不乏飽讀詩書之人,更有朝廷未來的棟梁,就讓你們思索一番,該怎麽分配,明天我要檢查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