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班底(第2/3頁)

這些奏疏上去之後,還沒等朝廷有什麽處置意見,支持唐毅的一派可就不幹了。

隨著丙辰科的同窗紛紛結束觀政,進入六部科道,一十三省,成為大明官僚集團的一份子。唐毅作為他們的班長,榜樣,在丙辰科的號召力絕對是驚人的。

沒用發話,這些人就紛紛上書。

比如諸大授就指出有教無類,是聖人的主張,夫子光收三千弟子,才有儒家的根基。眼下大明讀書人,何止百萬,州府縣學滿足不了需求,多辦學校,乃是順天應人之舉。

陶大臨緊隨其後,他提出杭州三大學堂,乃是針對市舶司培養人才,市舶司承擔了為了朝廷增加稅賦的重任,不能既讓馬兒跑,又不給馬吃草。以往歷代的市舶司,就是因為缺少精通實務的人才,不得不把稅收外包給商人處置,造成財稅流逝嚴重,如今唐知府所作所為,乃是謀國之舉,用心良苦。

剛剛接任禦史的鄒應龍也上書了,他的角度和上面兩位並不相同。

鄒應龍是蘭州人,出身貧寒,考了十幾年,才勉強考中三甲進士,相比唐毅等人,他的科舉之路更加辛酸,比起徐渭也不遑多讓。

鄒應龍以親身經歷,訴說科舉艱難,能走完這條道路,萬中無一,多少人在貧病交加之中,抱憾離世。

三大學堂並不影響科舉正途,只是給了資質稍差的學子一條謀生之路,有什麽不對?至於居心不良,鄒應龍直言,自古以來,誰見過依靠一幫賬房先生和刀筆小吏造反的……

鄒應龍的上書產生的震動很大,他成功勾起了很多朝廷官員的擔憂,他們雖然高中進士,可是誰也不能擔保自己的親朋好友,都能考中進士。重要給他們一條活路吧,倘若唐毅大興學校,真的辦成了,日後他們也是獲益的人。

仔細思量,雖然唐毅的舉動標新立異,可是他都是站在大多數士人的一邊,還真不好反對。

這些爭論也傳到了嘉靖耳朵裏,對於道君皇帝來說,這些都不算什麽,不就是一個杭州府,三所學堂嗎!

折騰再兇,也沒什麽了不起的,關口是銀子,是要把市舶司弄好了!

可是風風雨雨,又不能不管,嘉靖把兩邊的折子全都留中不發,單獨寫了四個大字:為國育才。

讓人給杭州送了過去,皇帝的態度再明白不過了,所有的議論漸漸平息下去。

欽差把嘉靖的禦筆送到了杭州,正好是臘月二十三,在前一天,三大學院的入學考試成績剛剛公布出來。

一共錄取人數達到了驚人的四千六百多人,其中有兩千五百是全日制學生。剩下的則是成人班,其中不乏捧唐毅臭腳,想要在市舶司撈個一官半職的,唐毅樂見其成,那些批評他的人至少說對了一點,唐毅就是要收買人心,籠絡自己的勢力!

等到有一天,從三大學院出來的商界精英掌控了工商命脈,而唐毅就是他們當之無愧的祖師爺,這股力量成長起來,絕對足以顛覆世界。

當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切都從頭開始,連基本的教師都成了問題。會吟詩作賦的讀書人太多,能懂得算學,懂得經濟的讀書人太少。

唐毅都快愁白了頭,直到最後一天,他才把三所學堂的山長配齊了。

其中難度最大的是翻譯學院,作為上國的驕傲,大明的人才不屑於學習蠻夷的語言呢!好在凡事都有例外,李贄就是個特例,他精通倭國語言,還和西洋傳教士混過,至少交流不成問題。

由李贄領銜,又聘請了幾位西洋商人和傳教士,另外又找了幾位對西學有興趣的學者,總算把翻譯學院撐了起來。

法學院其實是最容易的,遠的不說,著名的紹興師爺,人所共知。唐毅把法學院交給了楊文鈺,他從紹興等地一口氣聘請了三十位教師。

至於財經學院,唐毅倒是有不少商人朋友,可是這些人都不足以擔當山長一職,再說了,三大學院,總要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大人物鎮場子,要不然真就被人看扁了。

正在唐毅發愁的時候,有三位前輩聯袂而至,頭一位就是唐毅的老師魏良輔,第二位是錢德洪,第三位是王畿。

“宏遠,要是不嫌棄為師老朽,財經學院的山長就交給我吧。”魏良輔胸有成竹地說道:“為師當了幾十年的地方官,記賬算賬,還不糊塗,也省得把一身的本事帶到棺材裏頭。”

魏良輔笑眯眯說著,突然一擡頭,見唐毅有些猶豫,魏良輔不由得沉下了臉皮。

“你小子是不是不相信為師的本事?”

“弟子可不敢。”唐毅慌忙說道:“恩師能幫著弟子,弟子感激不盡,只是一想到老師年歲大了,還要操勞幾千人的教學,實在是心有不忍,萬一把老師累到,弟子實在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