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誰都不敢反對的事情(第2/2頁)

徐海一臉茫然,他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本官剛剛升任杭州知府,準備大興文教,要增加官辦蒙學數量,杭州府九個縣,要增加九十所官辦蒙學,另外還有建立三所職業學堂。你還有你的部下暫時當個苦力吧,好好幹活,修學堂是積攢功德的事情,真心實意地做,踏踏實實做,老百姓會念著你們的好的!”

……

徐渭那一天問唐毅,他這個知府要怎麽當。毫無疑問,唐毅需要政績,天大的政績。

要想得到政績,差不多有兩種辦法,一個就像海瑞慣常做的那樣,清理陳年累積的案卷,替老百姓伸冤,然後打擊豪強,抑制兼並,把巧取豪奪的土地換個老百姓。再狠狠收拾那些魚肉鄉裏的官吏。

如果能堅持下來,不出意外,三年考評,得個優異,上面有人,就能平步青雲。

只是這樣的青天大老爺是唐毅要做的嗎?

作為地方官,不能只是除弊,還要興利!要做事情!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說別的,光是招降徐海,就弄得風風雨雨,還不一定有多少後續麻煩呢!

要想做事,難,太難!

唐毅苦苦思索了許久,他終於找到了一個不會惹起任何爭議的突破口,那就是辦學!

自古以來,國人都重視教育,遠的不說,就算在軍閥混戰的時代,東北王張作霖還要拿出巨額經費去支持辦學,每到教師節,換上長袍馬褂,去學校給老師作揖行禮,孩子們交給你們了,未來都靠你們了。其他的軍閥也大體如此,當然了教育出一堆文藝小清新,連槍炮都造不了,結果另說。

但是由此可知,辦學是誰都不敢挑戰的絕對真理!

要玩就玩大的,這是唐毅歷來的信條。

光是杭州城就有百萬人口,除掉錢塘和仁和兩個附郭的縣之外,還有七個縣,統統算起來,人口幾乎兩百萬。

人多,經濟繁榮,讀書人也就多。可杭州府學有多少名額呢,不多不少,四十名廩膳生,四十名增廣生,一共八十個人,縣學各減少十名,也就是六十人。

府學加上縣學,統統算起來,六百二十人,杭州的讀書識字率要比一般地方高很多,就按照兩成計算,兩百萬人,就有四十萬讀過書的。能有幸進入縣學府學的,幾乎是千分之一。其實不只是杭州,蘇州,紹興,徽州這些傳統的科舉死亡組,都是這個情況。

那有人要問,如果增加府學和縣學的生員不就把問題解決了嗎。

有這種想法,只能說你圖樣圖森破,大明有十三個省,無數落後的州縣,如果東南隨便增加生員數量,那麽科舉榜單就都是東南的了,久而久之,朝廷之上,也只能聽到蘇松浙江的口音了。

對於科舉制來說,這幾乎是無解的難題。

可是別忙,自從開海之後,唐毅就有了破解之道。

不是讀書人眾多,進不了府學縣學,沒法參加考試,沒有出路嗎?

市舶司需要人才啊!

每年幾千萬兩,上億兩的貨物往來,要多少賬房先生,要多少精通估價的報關員?還要多少錢莊櫃房的掌櫃?

粗略算算,每年人才缺口就有一萬人以上。

想要彌補缺口,唯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大興教育,培育自己的人才。

唐毅在接見杭州士紳的時候,把自己的想法闡述了出來。

“學校不能只為了科舉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走科舉的道路。東南商業要發展,同樣離不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才。各地廣建蒙學,讓幼童入學,經過三年啟蒙教育,成績好的,參加進士考試,能進入府學和縣學深造最好,屢試不第,或者要養家糊口,無意科舉的。可以進入專業學堂,順利畢業之後,就可以到市舶司工作,或者給各個錢莊商行,充當管理人才,也算是一項體面的活計。”

唐毅笑眯眯說道:“眼下要建立三座學堂,首先是財經學院,培養賬房先生的;第二座是翻譯學院,培養通夷人才;第三是法學院,培養熟悉法律,典章制度的人才。總而言之,要因材施教,人盡其用。不同於八股科舉,這些可都是精通實務的幹才,是你們日後生意上的最好幫手,諸位要是覺得本官的主意還不錯,就請廣為宣傳,我在這裏,先拜托大家了。”

士紳們互相看了看,突然一起拜倒,激動地吼道:“大人仁德,我等代杭州百姓,拜謝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