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太子的決斷

雖然拿下了京城,並且站穩了腳跟,但是距離掌控龐大的帝國,還有遙遠的距離。張恪控制的區域除了原有的地盤之外,只是增加了北直隸,還有河南,山西等地,算起來差不多黃河流域都被囊括其中。

就算這些落入手中的區域,還有大量的流寇山賊,地方豪強存在,基本上都是權力真空,急需補充。

經過首相王化貞等人的商討,確定了齊頭並進的方針。首先由軍隊鏟平地方勢力,同時派遣新官吏,重建全新的地方行政體系。

張恪選用的高官人品或許參差不齊,但是本事能力都是頂尖兒的,尤其是新朝草創,大家有著共同的利益,全都同心同德,做出來的計劃十分完美,張恪也沒有什麽可以修改的,他看過之後,只是增加了一條。

“凡是掌控的區域,按照士農工商兵學僧道,各個行業選派德高望重的人物,每省三到五百名,一同進京。”

大家都不明白張恪這是什麽意思,唯有崔呈秀眨眨眼睛,笑道:“陛下聖明,登基大典就該隆重一些,理應請這些人觀禮。我看把那些屬國的國王都叫過來,讓他們看看中華雄風,天朝上國又回來了!”

不愧是當過海外的總督,崔呈秀的國際視野是一等一的,什麽時候都不忘了宣示天威。可是張恪卻搖搖頭,顯然他沒有猜對。

“我讓這些人進京,是讓他們一同參與擬定中華憲章,作為帝國的最高法律,包括我在內,也必須遵守法律規定,在法制的範圍內管理事務。”

張恪早就宣誓要做一個不同的帝王,不聽天命,聽在大家的耳朵裏。只當是張恪的設想和表態,卻沒有想到他竟然要玩真的。

聽起來這個中華憲章類似大明的祖制,可是仔細想來,又完全不同。所謂的祖制是由朱元璋一人定下的,朱家子孫出於孝道,必須遵守祖宗的成法。而這個憲章是有各界百姓代表制定,也就是說對天下人的約束力更強,更有代表性。就連張恪都要接受憲章的約束,可見憲章的權威,也可見此事的重要!

張宗衡尋思一會兒。躬身站了出來。

“陛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法令乃是陛下所訂,由朝中重臣協商,豈可太阿倒持,權柄下放,交給那些一名不文的農夫?”

“沒錯,老臣也以為不妥。”李之藻說道:“士人,學生參與擬定憲章。尚且可以商量,可是商人,農民,軍人。怎麽能參與?”

他的話沒說完,盧象升,商貿尚書包士卿,都站了起來。

“李相。我們軍人出生入死,沒有我們奮力殺敵,能有今天的江山。憑什麽我們不能參與?”

“沒錯!陛下早就說過,士農工商,行業不同,沒有貴賤之分,況且財政稅收有一半來自工商,若是不讓我們參與擬定憲章,如何能讓大家夥心服口服?”包士卿也反駁道。

李之藻老江湖,可不怕他們,笑道:“二位,不讓你們參與,是因為商人重利輕義,軍人不通政務。不過請二位放心,我們擬定法令,自然要考慮商人和軍人的利益,你們不必擔憂。”

“那可不行!”

這一次站起來的是軍需部尚書孫元化,他先是向張恪拱手,然後傲然說道:“陛下主張務實,就拿我治下的軍工來說,工匠的技術革新,發明創造,都有專利。只是這些專利只在軍工系統有用,民間使用的時候,卻不用負擔費用,豈不是咄咄怪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光有士人和官僚來擬定法令,怎麽能照顧方方面面,一群高高在上的人怎麽能理解下面的真正呼聲?”

孫元化這些年主抓軍功生產,功勞頗大,他這一表態,崔呈秀也忍不住站起來。

“陛下,臣也鬥膽進言,海外利益越來越大,可是我們卻沒有一部管理海外的法令,那些移民一直擔心他們會成為天朝棄民,臣以為此事不能不管。”

在場的文武都加入辯論之中,你一言我一語,簡直要把房蓋鼓起來,張恪倒是很喜歡公平的辯論,讓大家開誠布公。

可是現在時間緊迫,總是吵下去,就耽擱了大事。張恪咳嗽了兩聲,立刻所有人都安靜下來。

“方才孫尚書提到了務實兩個字,我以為非常好。以大明為例,朱元璋留下的萬世不易的祖宗家法,越來越不合時宜,已經成了套在大明脖子上的枷鎖。至於朝廷制定的政令,也多數空洞無物,難以落實。”

張恪笑道:“我捫心自問,不是聖人,在座的諸位也不是,唯有集思廣益,照顧方方面面利益,才能確保法令能夠落實。這種大會往後每十年還要舉行一次,名曰制憲會議!針對法令之中的缺陷,湧現的全新問題,修改制定法令。就像軍中的條例一樣,都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