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西學(第2/2頁)

李之藻大笑起來:“人口增加固然是政績,可是難民減少,同樣是政績啊!兩者比較,難民多了要消耗糧食,還要擔著風險,不知道他們什麽時候就作亂。多少人巴不得送出去呢,就看國公爺敢不敢要!”

“敢,怎麽不敢!”

張恪眼前一亮,他頓時謙遜了不少。別以為你有幾百年的見識就了不起,要知道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張恪手上缺少的就是熟知大明情況的地頭蛇!

“國公爺,老朽在山東河南都治理過黃河,平常年份,百姓食不果腹,每逢災年,巷無炊煙,野多暴骨,蕭條慘楚,目不忍視,母棄生兒,父食死子,人間地獄,百姓都掙紮著死亡邊緣!”

張恪吸了口冷氣,不解地問道:“遼東戰亂災荒不斷,情有可原。難道中原百姓也如此不堪嗎?”

“哎,老朽所說,不及十分之一。中原災禍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藩王、大戶盤剝無度,侵占田畝,十之八九,卻不承擔絲毫稅賦。天大的擔子都落在貧苦百姓身上,為了完糧納稅,甚至不得不賣兒賣女。說句不客氣的,中原已經是腥膻遍地。幹柴烈火,只等一顆火星,就要引火燒身。”

果然沒有什麽事情是偶然的,大明到了現在,農民起義的趨勢已經不可扭轉了。

“李先生,你可是讓本爵把難民遷移到遼東來,緩解中原的壓力。”

“略盡寸心吧!”李之藻訕笑道:“老朽剛剛遭到彈劾,已經調到南京擔任大理寺少卿,只怕不久就要致仕回家。聽聞國公爺喜好西學。治理有方,才鬥膽來見識一番。胡言亂語,請國公爺不要見怪。”

張恪掃了一眼李之藻,心中暗笑。既然是調到南京,不往南跑,反而北上遼東,怎麽可能光是為了看看!

不過張恪也知道。文人都好面子,想讓他們幹活,必須把毛捋順了。

“李先生。光是你這個提議,至少一個巡撫職位。既然朝廷不用,不知道先生願不願意到遼東屈就?”

臉上閃過一絲喜色,隨即李之藻就擺擺手,笑道:“老朽年紀大了,腦筋也不清楚,只怕要辜負國公爺的盛情了。”

孫元化忍不住了,心說師叔啊師叔,多好的機會,千萬不能溜走了!

“師叔,您老不知道,遼東人才的確不足,尤其是文官。就拿小侄來說,要管著造炮、煉鐵,甚至連造船都要盯著。還要計算各種賬目,數量之多,讓人焦頭爛額,您老人家要是可憐小侄,就留在遼東,幫幫我吧!”

孫元化開口請求,李之藻頓時猶豫了起來。

張恪笑道:“李先生,您要是不嫌棄,遼東巡撫非您莫屬。朝廷給我三品以下官員的任免權力,我準備設在巡撫之下,設置諸司,處置政務。先生若是有合適人選,還請推薦一二。”

“不忙!”李之藻笑道:“國公爺,老朽也可矯情了,您能否告知,讓我管什麽?”

“這個,主要是三個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屯田,其次是修築道路橋梁,督造城池,再有是傳播西學。”

“西學?”李之藻,還有門口一直沒說話的年輕人都瞪大了眼睛。

“沒錯,就是西學!”張恪強調道:“我大明的士人把精神頭都放在孔聖人,孟聖人身上,讓他們講人性,談修身,甚至陰陽五行,聖人祖宗,有心無心……這些東西他們能講三天三夜,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是讓他們算算賦稅,處理河工,每年有多少海外商船前來大明,一匹棉布價值幾許,恐怕沒有幾個能說得清楚。”

張恪同樣心情激動,恨不得揪著那些無病呻吟的士大夫,別整天仁義,滿嘴道德,救不了百姓,填不飽肚子。

還是要柴米油鹽醬醋茶,放到朝廷,還是要怎麽收稅,怎麽練兵,怎麽建設,別的都是虛的!

“西人在最近上百年間,突飛猛進,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大明。尤其可貴,他們各個科目條分縷析,研究的越來越深。反觀我們呢,還是抱著似是而非的聖人微言大義,如此下去,早晚被甩在後面。我準備在遼東建立西學院,聘請名師,選拔優秀年輕人,學習西學。學成之後,就在遼東為官,一展所長。”

“好!”李之藻忍不住拍起巴掌,感嘆道:“老朽一直想推行西學,只是朝中沒有國公爺如此開明之人。不過辦學需要明白人,老朽推薦一個,此人名叫楊廷筠。雖然論起天文歷法不如老朽和徐閣老。但是他早年是心學中人,交友廣泛。只要把他請來,保證能吸引青年才俊,光大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