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黑獺定關中(第3/11頁)

宇文泰快馬加鞭,幾乎逃回關中,因為他已經看清高歡這個人,不是世間無敵的高手,不是一個能夠統一天下的人,最起碼不比自己強。高歡有缺點,心不夠狠,處事不夠果斷,放走自己便是他失策之處。

宇文泰既有輕視高歡之心,自信能夠闖出一片天地,與高歡一較長短。回到長安,馬上慫恿賀拔嶽反對高歡:“高歡非人臣,之所以沒有篡位,忌憚明公兄弟,其余碌碌之輩根本不放在眼裏。現今之計,借皇帝之名,攻取嶺北,統一關中,懷柔各族人心。我再去一趟京都,為明公討關中二十州土地。”

賀拔嶽心中歡喜,又存疑惑,問道:“皇帝會給嗎?”宇文泰道:“自然會給,因為他最大的敵人是高歡。”

反間計

宇文泰來到洛陽,聞到滿城的兵戈之氣。河北漢人豪族首領高乾死了,死於皇帝元修之手,正是高乾力主廢掉舊皇擁立新帝,真是莫大的諷刺。二人反目成仇只為一個人-丞相高歡。

高歡勢大,元修培植自己的勢力,原洛陽禁衛軍成為鐵杆王軍,斛斯椿、王思政及元寶炬等皇族並為保皇派。

斛斯椿早在高歡剛剛進入洛陽之初就與賀拔勝密謀襲殺高歡,因為高歡殺了喬寧等漢奸,令他心驚。但是,賀拔勝反對殺高歡,認為高歡立下大功,沒有理由殺他。這只是嘴上話,高歡贏得賀拔勝的心。賀拔勝韓陵山臨陣倒弋,高歡待他親如兄弟,晚上睡一張床。此事不了了之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他們誰也沒有把握殺高歡。高歡大敗爾朱家族二十萬軍隊,軍威正盛,洛陽人早已聞風喪膽。

一日不殺高歡,斛斯椿一日不得安寧。不只斛斯椿一人,高歡一步登天,嫉妒的人太多了。他們不會對別人說,只會對皇帝說,因為只有皇帝才能殺高歡。

元修記得殺爾朱榮的成功先例,卻忘記元子攸的悲慘下場。優秀的領導把員工當作工具,愚蠢的領導被員工當作工具。斛斯椿為皇帝安排好一切,增加禁衛軍,委任賀拔勝,拉攏賀拔嶽,河南、關中均收入保皇派囊中,下一個目標,河北。

想得到河北地區支持,只要做通高乾的工作就可以。高乾和高歡私交莫逆,兩人一道起兵,屬於同一陣營。想拆開他們不容易,元修做了一個扣子。

河北起兵之前高乾的父親死了,忙於打仗的高乾未能服完父喪。現在天下無事,理應繼續服喪,高乾向朝廷上表辭官回家。高乾並不想真的回家,朝廷剛剛建立,正是安插同黨的好機會,自己一走,手下人怎麽辦。辭官不過做做樣子,皇帝不準就結了。他是大功臣,皇帝這點面子還是要給的。

誰知元修批了,準許他辭去侍中,保留司空的官銜。司空是個虛銜,不管事,侍中才能參與最高決策。

高乾郁悶,正呆在家裏生悶氣,皇帝召他入宮喝酒。酒席一散,官員們都走了,元修單獨留下高乾逛華林園。

走著,走著,元修突然說道:“司空世代忠良,你又為朕建了如此大功,我們雖然是君臣,但情同兄弟,我們還應該立下誓言,互不背叛。”

高乾心中大吃一驚,他是皇帝我是臣子,訂什麽盟約,立什麽誓啊,明擺著向我攤牌,“保我?還是保高歡?”保我好說,官復原職,不保對不住,繼續家裏蹲。

立誓,與高歡為敵;不立誓,與皇帝為敵。

高乾來了個裝糊塗,假裝聽不懂,含糊道:“臣以身許國,不敢有二心。”

元修逼他立誓:“司空立個誓能怎麽啦。”

高乾還是那句話,“臣以身許國,不敢有二心。”

回家之後高乾沒把這事告訴高歡。你對高歡說什麽呀,捕風捉影的事。皇帝壓根沒提高歡半個字,皇帝心事你自個猜的,沒什麽根據,憑空說出去,這不是挑撥皇帝與高歡的關系嗎?

可是,事情越發展越明了。所有跡象表明皇帝決心與高歡翻臉,高乾再也坐不住了。

賀拔勝出鎮南方,王思政數次往來長安、洛陽之間,皇帝與賀拔兄弟有密謀,一場大變近在眼前。自己不表態,騎墻觀望,那是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是人。思來想去,高乾覺得高歡勝算大,再者高歡獲勝有利於他,況且他們是一起建義的人,萬一高歡失敗,皇帝清算廢帝之事,自己不倒黴嗎?於是,高乾趕赴晉陽向高歡匯報工作,密報朝廷和西方的異動。為表達誠意,高乾幹脆勸高歡受魏禪稱帝。嚇得高歡搶步來到高乾面前,用袖子遮住他的嘴,輕聲道:“別亂說話,我讓司空繼續做侍中,門下省的事全拜托你了。”

高歡上表,請求皇帝重新任命高乾為侍中,表章上了一道又一道,皇帝不批。元修心道,我那麽拉攏你,你不表態,敢情高歡給你撐腰,更不能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