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突出重圍(第2/17頁)

高歡給爾朱兆的信意思明了,勸他不要殺天子受惡名。孝莊帝雖然用不光彩的手段殺了爾朱榮,畢竟爾朱榮是臣,孝莊帝是君。皇帝即使殺錯臣子,也不應該抵罪。高歡說得很有道理,關鍵是爾朱兆不可能聽,因為爾朱家族已經擁立新君,孝莊帝與爾朱家族不可能再共事。

以高歡的聰明,怎麽會不知道這封信寫了和沒寫沒什麽兩樣。這封信不是給爾朱兆看的,而是給天下人看的,說明高歡不贊同廢殺孝莊帝,和爾朱家族不是一條心。爾朱兆看信之後大怒,卻沒往別處想。因為信寫得冠冕堂皇,一心為他的將來考慮。

爾朱兆沒時間胡思亂想,正與紇豆陵步蕃大戰於秀容川。紇豆陵氏是費也頭部落的一支,費也頭原屬匈奴,匈奴衰敗之後費也頭人來到河套平原的西邊放牧,紇豆陵部落逐漸強大,控制河西。紇豆陵人在北周和唐代比較有名,宇文家族與紇豆陵人通婚,李淵的妻子竇氏即為紇豆陵人。之所以叫竇氏,因為孝文漢化時紇豆陵改姓竇。竇氏和宇文氏都是代北大姓,鮮卑豪強。

孝莊帝殺爾朱榮之後讓紇豆陵步蕃進攻秀容,可惜孝莊帝失敗得太快,再堅持個把月爾朱兆就回家了。紇豆陵人不同於血性漸退的洛陽禁軍,野蠻剽悍,爾朱兆竟然抵擋不住,故而匆匆縊死孝莊帝。

爾朱兆從秀容敗退到晉陽,派人向高歡求援。爾朱兆和爾朱家族成員鬧得不開心,寧可向高歡求救,也不求爾朱家族的人。

爾朱家不齊心歸根結底是誰當家族掌門人的問題。爾朱榮和長子菩提一起被殺,文殊、文暢還是個小孩。爾朱彥伯、爾朱仲遠和爾朱世隆是親兄弟。爾朱兆和爾朱天光是晚輩,是他們的侄子。

爾朱兆想做爾朱家的大當家,攻入洛陽之後給爾朱世隆扣了一頂大帽子,“叔父久在朝廷,耳目眾多,為什麽讓天柱大將軍遇害?”一句話把爾朱榮的死歸罪於爾朱世隆。

說這話的時候,爾朱兆手按寶劍,怒目圓睜,回答得不好就要宰人的架勢。兩人年齡雖然差不多,但爾朱世隆畢竟是叔叔。當時不好說什麽,說僵了就得打起來。爾朱世隆有涵養,跪拜謝罪。叔叔給侄子磕頭,爾朱世隆心裏能

爾朱兆有自知之明,現在求爾朱世隆一家子,人家指定不來。不如求高歡,高歡能來嗎?打洛陽都不來,打紇豆陵那不是吃飽撐的?

一支兵

“不去!”高歡的手下異口同聲,“您信寫了,意思也說了,人家沒聽,已經不把您當自己人,去湊什麽熱鬧,小心遭遇不測。”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是絕對的真理。高歡想從爾朱兆處取一件東西,那件東西如同“屠龍刀”。爾朱兆拿著用處不大,高歡如果擁有它就能“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因為高歡本身就是“倚天劍”。不趕快去取的話,會被紇豆陵人奪去。那件東西不是寶藏也不是武功秘笈,而是“六鎮兵民”。

高歡不擔心紇豆陵人打下晉陽。紇豆陵人是遊牧民族,(在這裏做個解釋,有人會認為遊牧民族定義不準,塞北很多民族已經定居,生活方式為放牧,似乎放牧民族更確切,但我還是沿用遊牧民族。)不會去奪取城市,但寄居在晉北、雁門關一帶的六鎮兵民會被他們擄掠走。六鎮人是一幫驍勇善戰的武夫,如此寶貝豈能落入他人之手。

“爾朱兆現在大難臨頭,怎麽會算計我?”高歡出兵了。爾朱兆不算計他,他卻要算計爾朱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高歡的軍隊走得很緩慢,直到求援的信使一個接一個地到來。高歡知道時機來臨,加速趕往晉陽。爾朱兆節節敗退,退到樂平郡,援兵再不來,爾朱兆便穿越太行山去河北了。高歡與爾朱兆夾擊紇豆陵人,大獲全勝,斬步蕃於石鼓山。

爾朱兆大喜,患難見真情,高兄是個大好人。爾朱兆帶著數十名騎兵趕往高歡的大營,擺香案,共磕頭,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兩人舉杯暢飲,從中午喝到晚上,沒喝夠,點燈繼續喝。爾朱兆喝醉了,大倒苦水,說自己怎麽怎麽不容易。別的高歡沒聽進去,說到“六鎮兵民”,高歡耳朵豎得老高。

六鎮兵民被爾朱榮降服後,日子過得苦。武川人相對好一些,跟著賀拔兄弟,去關中的去關中,去洛陽的去洛陽,剩下的受契胡人欺負。六鎮鮮卑人那個個是硬漢子,奮起反抗,大小二十六反。葛榮當時號稱百萬,回到山西有二十多萬,現在只剩下十萬多人了。爾朱兆向高歡討主意:“這幫人太不聽話,殺了一半多,仍然敢造反,你說怎麽辦?”

高歡心中大喜,聊到正事啦,酒沒白喝,說道:“你總不能把六鎮人全殺光,挑選心腹之人去統領他們,如果他們造反,你就殺首領。”爾朱兆一聽,主意好是好,誰去統領他們才聽話呢?這是一幫兇神惡煞,不要命的主兒,誰管得了。爾朱兆忙問:“派誰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