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7章 江西(第2/4頁)

“陛下,江州的工商貿易,這個臣就不多說了,陛下一路過來,都是看在眼裏的,這裏的繁華擺的清清楚楚。”

“嗯,這個朕自然看到了,利用區位優勢,加上地理水利條件,做的很不錯。江州成為重要的內河商港,還是船舶制造大城,此外還是重要的漆器、瓷器、生絲集散地,發展迅速。”張超給了女婿肯定。

江州過去就是個不錯的長江碼頭,這些年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尤其是來恒上任江州刺史以來,更是大力推動發展。

江州碼頭,江州造船廠、江州新城等都是他一手推動的,舊城改造,新城規劃開發,可謂是相當成功,整個城市在幾年時間裏變換一新。

不過張超現在更有興趣的還是他說的漁業養殖這塊,畢竟大力發展江州城的工商業,這個確實是政績,可集全州之力發展,甚至有省、道甚至是朝廷的大力支持的。

上次張超在武漢,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武漢發展迅速,聯合三鎮,擁有百萬人口,工商制造業等十分龐大,但周邊地區,卻沒太大的變化,許多百姓雖然都擁有不少土地,可依然還僅限於溫飽而已。

鄉村裏的年輕人大量外出進城去打工賺錢,家庭的收入大頭是這些出去的年輕人,留在鄉村裏的百姓,雖然辛苦,雖然朝廷現在賦稅不高,但他們依然收入不高。

就算有糧食價格保護,但種地還是收入不高。

只有極個別的縣,有些父母官做的還不錯,知道招商引資,也依靠當地資源優勢,搞一些礦產開發,或者建一些工坊等。

不過張超還沒有看到能夠讓更多百姓都能受益的更好政策。

“陛下,我們江州最大的自然資源條件就是水,有長江和鄱陽湖和贛江。過去,因為靠江,可以說百姓是受夠了這水的苦,年年漲水,三年一大漲,五年一特大,還經常會發生江堤決口等大災。百姓種糧,受水災嚴重。”

來恒很年輕,但作為十幾年就考中狀元的天子門子,他卻也是從地方一步步升上來的,早年跟著張超門下學習做事,幫著處理文案等。後來考中狀元,先入翰林院,後進中書門下為官,官職不高,但積累了經驗。

後來又下放地方,從縣丞做起,一步步到縣令再到州的參軍、司馬直到如今做到江州這個重要上州的刺史。

每一步,都表現很好,考核皆優。

“這些年,朝廷大力拔款,各地修堤疏河,水患確實大大減少了。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去我們靠水是受水災,如今雖水災少了,但光靠種糧食確實收益不高。”

江州因為江州城的發展,每年上繳朝廷稅賦後,還有不少剩余,一部份上交道,一部份留州,一些拔回縣裏。

財政充余,辦事也方便的多。

來恒在刺史任上,一面大力發展江州城,但也沒忘記江州下面的諸縣鄉。每年從州財政中拔出大筆錢用於修堤固壩,修建水庫,開挖溝渠,圍圩造田。同時也考慮到普通的糧食種植收益不高,還積極的為百姓謀劃著種植其它經濟植物,種油菜、花生榨油,種油茶樹、茶葉樹,種桐油樹,甚至種棉種麻種桑。

能想的辦法都想,他甚至給下面的縣令等都下過死命令,不管他們想什麽辦法,就是得讓百姓的收入增加,而且這個增加量還是硬性指標,做不到的就退位讓賢。

“我們這幾年確實各種辦法都在試,種植養殖,樣樣都試。如今我們這裏其它各方面做的只算一般,但養殖這塊確實是做起來,做出名了,而且收益很高。我們這裏水多,以前是害,現在卻成了寶。”

靠水吃水,以前是最簡單的捕魚。

到江裏湖裏去打魚,這是最簡單的。

而現在,江州出名的是養魚。過去養魚畢竟難,魚苗基本上都是從江、湖裏捕到的魚苗然後放養魚塘裏,但是現在,江州早就弄出了人工養殖技術。

他們琢磨出了繁殖魚苗的技術,甚至有了比較系統的淡水魚養殖技術。

不但用水塘養魚,甚至還開始在湖裏用網箱養魚。

青魚、鰱魚、鱅魚、草魚,這是江州如今最出名的四大家魚,其它的還有如鯽魚、黑魚等也都十分成功。

“我們現在的魚苗繁殖很出名,許多外地人都跑我們這邊來買魚苗。”

過去養魚,最困難的就是魚苗難尋,靠著在江河裏捕到的魚苗,難以規模化養殖。而如今在江州官府扶持下,江州的漁產養殖很成功,他們自己每年就能大量繁殖魚苗出售,這些魚苗賣給各縣鄉的養殖戶,大量養殖。

比起在江河裏捕魚,這收獲可就大多了。而且還保證了魚產出的穩定以及鮮活,想要多少,想什麽時候要,都行。

江州的魚幹廠,魚罐頭廠遍地開發,行銷各地,十分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