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9章 皇太孫張大鵬(第2/3頁)

如今,一座座新港城已經啟動建設,扶桑的工商業發展也在迅速起步,而被定位為扶桑發展動力的礦產業,更是如火如荼。

內閣、議會都在關注著扶桑的發展,對於平定倭國後太子對扶桑的一系列政策推行,都是大為贊嘆支持。從內閣到六部,再到諸寺、監、署,幾乎都是一路綠燈的為太子行方便。

太子雖然在扶桑不到一年,可加上他此前在琉求在朝鮮半島的表現,已經贏得了朝堂上許多大臣們的支持,在這位皇太子的身上,他們看到了皇帝的許多影子。

雖然現在的皇太子比起皇帝來,還稚嫩了很多,但這位皇太子卻也已經非常出色了,大家都相信這樣的一位皇太子將來能夠帶領大華走向更遠。

這其中,也有一些人認為太子在扶桑對會舊貴族豪強的手段有些狠,甚至有些苛刻。其中諸如收所有田地歸太子府所有,而不是歸朝廷所有,這一條也很受爭議。

那些倭人的田地收回後,並沒有上繳朝廷,而是直接歸入太子府,太子把田分給倭人租種,太子府向倭人收租,每畝六鬥,然後太子再向朝廷納田賦,每畝卻只納十五錢。

十五錢,這筆錢現在還不夠一鬥米的錢。

在朝廷實行農產品價格保護,尤其是糧食價格收購價保護之後,糧價基本已經維持在一個很平穩的價位,多數地方的米價都是在鬥米二十錢左右。

十五錢,真的不夠一鬥米。

畝租六鬥,和畝賦十五錢,這中間還是相差了幾倍的,這也正是許多人詬病太子的地方,認為太子居然在挖朝廷的墻角。

此外,太子攻占倭國和在此後的平亂中,那二百余萬倭人的財產,幾乎大都落入了太子府中,太子只是上繳了三分之一給朝廷,而不少官員認為,這些財產應當是歸國庫所有,朝廷拿出一部份來賞賜給東征將士才對。

不過異議歸異議,但皇帝和內閣對此都沒有什麽表示。

太子給朝廷送了二百萬倭奴,朝廷也沒有付錢,只是拔付了不少物資、工匠,還前後從各地往扶桑遷移了大約三十萬移民,其中二十萬各部族蠻夷胡人,十萬漢人。

真正要算賬,二百萬倭人,起碼價值一個億以上,而朝廷拔給扶桑的這些肯定值不了一個億,但朝廷和太子都沒去深究這個。

這些物資確實不值多少錢,但朝廷的政策支持,卻是無價的。

不管怎麽說,張超對於太子的表現是非常滿意的,能在扶桑這麽迅速的穩定局勢,還能打開新局面,讓扶桑現在呈現一片熱火朝天的大開發景象,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為此,朝廷在新的道省區劃中,張超點名讓扶桑先做了試點。

扶桑道道制不變,下面轄兩個行省。

一個就是日本行省,一個則是窟說行省。

窟說行省就是後世的庫頁島,如今上面是黑水靺鞨人的一支,窟說部靺鞨人在。張超把北海島也劃歸窟說行省,這樣東北亞的大島都劃歸一道管轄。

原本朝廷有人提議應當把朝鮮和日本劃歸一起,設立一個朝日總督道,但張超卻並沒有同意這種設置。

原因很簡單,出於戰略安全考慮。這就跟最初唐朝劃立道的時候,是依據山川形勢來或,比如以大江大河或大山大川來分界。但到了宋朝後,宋朝的路一級行政區劃,卻打破了這種劃分方法,改以犬牙交錯形勢來劃分。

比如在唐朝時,整個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都是隸屬於一個淮南道內,但到了後來,這個淮南道卻被分割為兩省,而且兩道都還各在江南搭上一塊。安徽和江蘇就是如此。

再比如,在最早的時候,四川和漢中地區,其實地理上是一個更相應的整體,漢中與陜西其實有秦嶺相隔,是相對獨立的。

可就是因為四川是一個大盆地,極易割據,尤其是當四川再擁有漢中的時候,那麽割據之勢就更易形成,於是乎,就把漢中從四川中分割出來,劃入陜西,使得四川就不再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地勢上。

再比如河南河北,本來兩地是以黃河為界,但實際上,後來河南把黃河以北很大一塊地方圈了進來,而河北又把居庸關外的懷來張家口盆地等很大一塊地方圈了進來。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目的就是破壞那種地理特性,形成犬牙交錯的形勢,不讓一地擁有一個完整的地理態勢,以防割據。

朝鮮半島和扶桑群島,若是單從地緣上來說,組成一個總督區自然是極好的。但若從戰略上考慮,這兩地都是非常重要的,若將他們組成一個總督區,則就未免有些危險。

張超最後把扶桑更北方的蝦夷人的北海道,和窟說人的大島組成一個新省,然後合並成一個扶桑道,也不把朝日設為一個總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