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章 魚我所欲也(第2/2頁)

三千裏的距離,都已經是非常遙遠。而如果五千裏,那就鞭長莫及,若是萬裏之外,基本上已經不能有效果和及時的管理了。

張超為什麽要把艦隊從四艦隊改為十二艦隊,畢竟本來四大艦隊時代,就有十六個分艦隊的。

就是因為四艦隊時代,多了一級管理,就讓艦隊的決策上受很大的影響,無法第一時間決策,有的時候,可能只是一點點時間的耽誤,就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後果。

十二個艦隊,每個艦隊負責一地,也是要讓他們能夠有更大的決策之權。

同時,艦隊變小,也是為了防範駐紮於海外的艦隊,到時侯如藩鎮一樣的失控。

十二個艦隊,總比四大艦隊更分散些,更安全些。

本來一開始的時候,張超是沒想過要單設一個陸戰隊的,最初的計劃,是這陸戰隊配給海軍,隸屬於艦隊。

這樣一來,十二個艦隊,每艦隊兩萬人,艦艇人員一萬,陸戰一萬。可考慮到後來,張超覺得這樣一來,艦隊實力強,兵權集中,更容易失控,萬一失控,那天高皇帝遠的,可就麻煩了。

最後張超等於是把海軍一分為二,艦艇人員跟陸戰人員分離,哪怕是駐紮一起的兩萬人,卻分屬於兩個部門兩個系統。

各有各的指揮,互不統屬又互相配合,這樣一來,還能相互監督制衡。

屁股決定腦袋,所處的位置不同,往往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張超作為皇帝,考慮的不僅僅是軍事方面,他還要考慮到更深層次的問題。

畢竟軍制不是小事,是影響一個王朝延續的核心問題。

唐朝均田制度推行不下去,府兵制跟著崩潰,改為募兵制,結果後來又發展為邊疆藩鎮,結果最終導致安史之亂,此後留下藩鎮割據的余毒,最終葬送了大唐。

而宋代結束五代之亂,開國皇帝吸取了五代武夫亂國的教訓,對武人嚴格防範,雖然對武將防範的很好,可卻又大大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得有宋一朝,雖然經濟富裕繁榮,但從始至終,都處於外族的威脅之下,並最終還是被外族滅亡。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個放牛娃出身,他設計的軍制又是最簡單的那套衛所制,而且還是武官世襲制,衛所兵世襲制。可衛所制和武官和軍戶世襲制,同樣也是迅速的腐壞,武官成為地主,軍戶成為農奴佃戶,衛所糜爛,兵不能戰。

可以說,唐、宋、明,甚至是後來入侵中原的滿清,他們開國之初的那套軍制,後來基本都是一成不變,然後很快不能適應時局變化,最終成為幾個王朝滅亡的一個原因。

大華的軍制,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龐大的常備軍,類似於宋朝的禁軍制度。但大華的常備軍不同,軍官和士官是職業制,但又非終身制,每一級晉升都有淘汰率,每一級軍官也都有任期年限的,如果最終無法晉升,就會被要求退伍。

而士兵又是實行的義務兵制,優秀的會提升為士官,其它的則在三四年的兵役後退伍回家,避免老兵油子的出現,保持軍隊的朝氣。同時,也為朝廷培訓保有一支規模龐大的預備役力量。

讓大華能夠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迅速的征召這些受過訓練,甚至是打過仗的老兵回軍補充做戰。

當然,這麽龐大的常備軍,這麽龐大數量的民兵部隊,以及受過訓練的退伍兵,也是一個問題。

維持龐大常備軍的軍費開支極大,現在大華朝廷倒還能維持的了,但若將來大華的財收無法保持這樣的增長,則龐大的軍費都可能拖垮朝廷。

此外,這麽龐大的軍隊,管理同樣是個艱難的問題。

尤其是現在張超還決定要向海外部署軍隊,幾十萬的軍隊駐紮在海外,軍費開支增加了,管理更難了。

這些駐紮海外的軍隊,會不會成為唐玄宗的藩鎮,張超現在也都沒有個底。

他現在想到的對策,也只有加強對將領的對調輪換,保持中央在中原地區的強大兵力,還有定期讓中原和海外的部隊進行輪換,讓海軍各艦隊也輪調。

這些可能都會加大管理難度,加大軍費開支,可張超現在也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