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章 倭寇(第2/3頁)

因為王承恩有實封侯爵爵位,又有百裏封地,所以他的死還涉及封地爵位繼承的問題,這些也是要歸上院管的。

那邊議院還在討論關於爵位封地的繼承問題,這邊皇帝已經對王承恩的意外之死表示了惋惜。

皇帝下詔,追憶了王承恩歷來功績,給予表彰。特旨追封其為國公爵位,贈三州刺史銜。並下旨,由禮部與太府寺、少府監一起負責王承恩的葬禮等。

貴族院的討論也很快出來,因為王承恩無子嗣,所以身死國除。朝廷收回其封地,並將其財產收歸朝廷。

為了表示對王承恩功績的敬重,特將他的財產設立一個基金,專門用來建立宦官養老院,以後宦官年老退休,可到養老院裏休養,所需費用,由這個基金支出。

王承恩其實有族人,有堂兄侄子等,但沒有一人提出要繼承王承恩爵位財產之類的,朝廷給了他們一筆錢,數量不多。畢竟王承恩薪水俸祿其實也不高,要是太多了,不反而說明王承恩有問題嗎?

一個昔日當紅太監的死,猶如一滴雨珠落在了湖裏,只是蕩起了一點點的漣漪,就迅速的恢復了平靜。

王承恩死了,一場針對王承恩集團的清洗在迅速的進行著。

但沒有什麽公開的王承恩集團的說法,每個被清洗的,都只是一個個案,是因為某樣犯罪事實而被調查、審判、處置,公開下,他們和王承恩毫無關聯,甚至相互之間也是沒有關聯的。

但朝堂上,還有地方,以及那些諸侯們,其實都心知肚明。

王承恩之死,也許是意外,但他的那些黨羽,肯定就不是什麽個案,那是在被連根拔起。

也許朝廷是因為王承恩死了,所以幹脆將他的那個集團一起拔除了。

又也許,王承恩之死,本身就不是什麽意外。

但不管如何,一個宦官,他都死了,他的那個小圈子,又還能掀起什麽浪花來呢。

三法司的調查審訊,都是鐵證如山,連給他們求個情的人都沒有。

甚至經過報紙輿論的宣傳,這些人都是蛀蟲的典範,死不足惜,朝廷殺了他們,只會讓百姓拍手稱快,又殺了幾只蛀蟲。

吏部也趁勢發起一波官吏考核。

禦史台等三法司,也發起一波自查自律行動。

各地也趁機又清除了許多貪官汙吏,這些事情報道出來,引來一片叫好之聲。朝廷得名得利。

“陛下,朝鮮消息。太子殿下已經攻滅百濟!百濟逃亡朝廷在別都熊津城開城投降,百濟王室扶余氏除一個王子在倭國出使,其余盡皆被俘。”

錦衣衛指揮使柯小八高興的入宮稟報。

“這麽快就攻滅了百濟?非常好。”張超對這消息也是很高興。他還擔心太子會不會因為過於驕傲之類的,犯下一些錯誤。

可是現在看來,不到半年時間,就把一個百濟給滅了,這個速度已經是非常的快了。

“我們攻滅百濟,損傷多少人馬?”

“損失很小,不過千。”

這個數字說出來都讓人難以置信,攻滅一國,損失居然不過千。想想當初隋朝攻高句麗,文帝楊堅第一次討伐,三十萬大軍入遼,結果遇上暴雨,然後又發瘟疫,都沒與高句麗人交戰,最後糧盡而返,三十萬大軍只剩下兩三萬人退回。

煬帝楊廣更是數征高句麗,最多一次發兵一百一十萬,軍隊連綿千裏,動用了無數民夫運輸糧草補給,可謂是舉國之力征討。

可結果呢,連個遼東城都沒打下來。派了三十萬大軍繞過遼東城,深入到了半島上,結果被高句麗人誘敵深入,最後被伏擊,三十萬人幾乎死光。

隋朝兩代皇帝數征高句麗,前後死了起碼不下五十萬人,若加上民夫,還更多。

後來張超和李世民又征遼,前後數年,又是襲擾又是決戰的,傷亡也是數萬,才最終滅掉了高句麗,這還是在張超用了許多計謀讓高句麗自損國力情況下。

而現在,大華征討百濟,短短時間就以雷霆之勢滅了百濟,傷亡總共居然不過千。

“那些百濟人毫無戰意,每戰一觸即潰,甚至未戰即望風而逃。若不是扶余璋和那小部份主戰大臣的堅持,其實我們都不用打,他們就降了。”

張超笑笑,“不戰而降,只怕這些人也會心有不甘,現在這樣也挺好。既然拿下了百濟,那麽就要爭取盡快在百濟建立我們的統治,攻下百濟只是第一步,占領統治百濟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張超考慮著,要派誰出任這由百濟設置的帶方道的安撫使以及布政使等職。現在百濟是由東征軍軍官。但軍官只能是臨時的,必須得盡快建立地方管理衙門。

“陛下,我們新得消息,倭國已經糾結了十萬軍隊。目前也湊集了大量的大小船只,正準備運兵趕來百濟。初步估計,他們一次能夠運送五萬士兵跨海登陸百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