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1章 皇帝采邑(第2/2頁)

張超不親自提,也是為避免會有些人反對。

皇帝親自提,跟首相提,效果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這也是張超讓太子以後感激馬周。畢竟,多一個這麽大的采邑,那對太子來說也是有極大助益的。

有地盤有錢,太子能做更多的事情,能提高自己的名望影響力,穩固自己的儲君之位,這都是很重要的。

若馬周提出這些,那太子肯定要記他一個大人情。

馬周辦事效率很快。

回去之後,立即就擬了這麽一個提案,然後在內閣上討論。

張超和馬周都跟內閣諸相們通過氣,因此大家都明白這個計劃是皇帝的意思,討論了半天,就已經全票通過。

然後送到翰林院審議。

翰林院以房玄齡為首的學士們,研究後,也認為並無不可。首先,倭國現在還沒亡,那塊地還在敵人手裏。

其次,這塊地以後只用做太子采邑,因此並不會說太子將來當皇帝後,把這塊地再分給他的兒子們,而是只傳太子。

因此這地實際上也還算是在朝廷掌握之中,並一直在朝廷掌握之中。畢竟,太子是儲君,當然是代表著朝廷,而不是封臣體系。

再者說,讓太子有塊采邑親自管理,在繼位之前,多磨礪一些管理的能力,這對於將來繼承帝國當然也是大有幫助的。

若是太子一塊采邑都管不好,那大家也能提前看明白。

內閣提出,翰林院通過,因為涉及到封地采邑這些,所以最後又送議會貴州院審議。

最終自然也是通過的。

如今的這屆議會,是與內閣翰林院配合的最好的一屆了,對皇帝的意圖更是心領神會,從來還沒有出現過與皇帝意圖作對的那種情況。

於是乎,倭國還在倭人手裏,但大華帝國已經通過決義。

在朝鮮南新設帶方道和樂浪道,並將倭國改為扶桑道,為太子采邑,直接太子和東宮管理,太子在扶桑采邑,可擁兵一萬五。

其余方面,太子采邑幾乎和諸侯封地的權益差不多,三分之一稅繳朝廷。朝廷也要派出禦史等。

雖然扶桑現在還是倭國,但大華上下,似乎無視他們了。在大家的眼裏,這倭國已經是扶桑道了,頂多再多等半年,到時太子殿下肯定就已經將扶桑攻下了。

……

“駱賓啊,太子來信,對於你提出將倭國設為太子采邑一事,非常高興啊。他讓朕代他轉答謝意。”

馬周笑笑,“這都是陛下之意,臣不過是出面提議而已。”

“你這出面提議很好啊。朕現在還要請你幫個忙!”

“陛下盡管吩咐。”

“朕最近在想,皇帝也應當有個采邑。”

馬周怔了一下。

你說太子要有采邑,讓我來提,我提了,現在也通過了。怎麽著,現在皇帝也需要一個采邑了?

皇帝你是缺錢了?還是缺啥了?

馬周不太明白,張超可是天下最有錢的人了,他更是皇帝,天下之主,還要一塊采邑做什麽?

張超假裝沒看到馬周的疑惑,自顧自的說下去。

“朕以為,呂宋、渤泥、爪哇、望加錫四群島,可作為皇帝采邑。其制仿太子采邑,四群島為皇帝專有采邑。朕在位,采邑就是朕的,但朕退位或者哪天駕崩了,就由新皇繼承,采邑不分封給諸皇子。”

“四群島,可擁兵額十萬。”

張超說了個十萬兵額,更嚇了馬周一跳。

皇帝你要十萬兵幹嗎?天下六十萬兵都是聽你節制啊。

張超卻只是笑笑,“兵額十萬好聽點而已,並不是真擁兵十萬。”

采邑兵跟朝廷的兵當然還是不同的,朝廷的兵是受朝廷約束的,皇帝哪怕節制兵馬也受憲法約束。

但采邑兵不同,采邑兵屬於私兵,雖說調動也受朝廷節制。

但這采邑兵其實是為預防萬一的,一旦有意外時,那一支完全聽命於皇帝的軍隊就會有大用。

馬周感覺自己心跳的厲害。

剛設了一個太子采邑,現在又來一個皇帝采邑。

太子采邑是倭國,而現在皇帝采邑,更直接就是原來張家的南洋封地了。

“陛下,此事只怕朝廷大臣們未必肯支持!”

“總要努力試試,跟大家好好談,耐心談,朕相信大臣們最終能理解朕的想法的。不過此事,還是先由你來提。”

馬周一臉苦笑,無奈的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