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3章 傀儡皇帝麽(第2/2頁)

他認為現在的大唐,正在分裂。

今天議會有了左派和右派,這算是一個正式的分裂黨爭的標志了。

大唐帝國如此疆域廣闊,富裕而又強大,數千萬人口,幾十萬的精銳軍隊。這樣龐大的帝國,一旦分裂,總有一天,會內訌戰爭。

“房相,某和文遠曾經探討過當下和未來的局勢發展。我們並沒有打算說廢除帝制,這天下還是需要一個皇帝的。只不過,皇帝不能是再無所限制。朝廷,當由內閣、翰林和議會輔佐君王共治,由諸侯屏藩朝廷。”

“傀儡皇帝麽?”只有兩個私聊,房玄齡也就沒忌諱的直言。

“不,各司所職吧。”

其實張超已經與馬周、褚遂良等不少人探討過立憲的事情。只不過,他沒有選擇英法等國的君主立憲體制,而是計劃等到條件成熟的時候,推行德國的君主立憲體制。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被人稱為虛假的君主立憲,也被稱為是封建性質的君主立憲。

有一個很大的背景,是因為當時德國從分裂到統一,容克貴族勢力強大,也沒有什麽資產階層民主的環境。

相比於英國國王的統而不治的虛君,德意志皇帝卻擁有內政外交法律軍事各方面的實際大權。

英國內閣只對議會負責,但德國內閣卻是對皇帝負責。

英國的議會,上院議員是由國王任命,而下院議員是普選產生,他們的下院權力更大。而德國相反,聯邦君主任命的聯邦議會擁有實權,普選產生的帝國議會也就是下院權力較小。

英國憲政,君主虛位,議會至上。而德國憲政,是立憲是虛,專制是實。

德國憲政的特點就是容克貴族主導,資產階級次之,是封建專制。

在大唐想一步到位,實行虛君憲政是不太可能的,思想觀念上一下子很難轉過彎來。

所以張超和馬周他們探討的結果是,未來大唐應當實行的是憲政,但是皇帝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不過朝廷裏由內閣和議會輔佐皇帝,再加上封建拱衛,形成一個有著大唐特色的憲政體系。

皇帝是通過內閣和議會治國,而實質上是分封貴族、官僚士大夫、資本家共治天下。

“立憲?”

“以設立成文憲法,來確定大唐的政治制度,明確權力劃分。這就如周禮設立制度,此後千百年來一直為各王朝所推行一樣。”

“憲法能限制皇權嗎?”房玄齡表示有些懷疑。

“立憲是為了讓內閣和議會擁有治國的法理依據。”

說到底,其實有沒有成文憲法都不重要,哪怕是口頭上的不成文憲法,只要大家都能維護,那也是一樣的。

就如現在,大多數人有了共識,認為內閣宰相們領導朝廷,比皇帝直接管理朝廷要更好。

“內閣和翰林院輔佐皇帝治國,可如果內閣宰相和翰林院學士都要由皇帝任命,那麽一切不就都還是空中樓閣嗎?”

“文遠的意思是以後宰相和學士的任期為五年一任,可連任兩屆,但每屆要改選三分之一的宰相和學士。新宰相和學士的人選,由內閣和翰林院提名推薦,皇帝選用。”

張超和馬周也早意思到宰相和學士的重要性,如果任由皇帝掌握任命宰相和學士的大權,那所謂的大唐特色憲政不就是空談嗎。

所以,這個權力其實並不會直接交給皇帝。

九位宰相九位學士,每隔五年各換掉三個。每次宰相和學士們向皇帝舉薦候選宰相和學士名單,各推薦六人。

最後皇帝從中各選三人。

皇帝選擇的余地較小,侯選人是宰相和學士們提出的,他並不能在這些候選人之名提名。

“以後三品以上官員的薦舉權在內閣和翰林院,由他們舉薦候選人,皇帝選擇任命。”

人事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權力,握住人事權,才可能握住權力。

三品以上高官職位,也一樣由宰相和學士們舉薦,皇帝還是二選一。三品到五品官員任命權,則直接則於內閣。五品以下文官任命權直接在吏部,五品以下武官任命權在兵部。

而立憲,就是要把這些寫成成文憲法,以使內閣和翰林院能夠抓住這些權力不再交出。

“我感覺我真的老了,已經跟不上你們的腳步了。也許你們是對的,但我希望每步邁出的時候能夠更穩重些!”房玄齡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