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改土歸流(第2/3頁)

百萬兩黃金,聽的就讓人心跳加速。

一枚金幣現在含金八錢八,值二十貫銅錢,一百萬兩黃金,如果都鑄成金幣,那可是價值兩千多萬貫。

這不是紙鈔,而是真正值錢的金幣。這種金幣投入市場,可是能極大的穩定貨幣市場的,紙鈔多了,就會貶值,物價上漲。但一年就算新增兩千萬貫價值的金幣,對整個市場也不會有半點壞影響。

以現在大唐的商品經濟總量,兩千萬不算什麽。價值兩千萬的金幣,只會有更積極的影響。

劍南、黔中、廣西、雲南,這些現在大唐比較落後,甚至是控制力比較低的地方,卻偏偏是金銀礦最多的地方。

承乾覺得哪怕是為了金銀,也得對這些地方進一步的增強控制了。

“之前褚相提到過,說是對西南地區,要實行改土歸流。朕覺得這倒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案。只是此前朝廷騰不出手來,現在局勢平穩,朕認為時機到了。幾位覺得如何?”

所謂改土歸流,也是張超最先提出來的。

劍南道南部、黔中道還有雲南道,不少地方其實還是土人羈糜,朝廷設置了不少的羈糜州,任命夷人首領為刺史等官,讓他們自治。

羈糜制的核心,自然是朝廷對這些邊疆地區鞭長莫及。無法武力征服,便通過這種羈糜制來控制,只要邊疆的這些蠻夷表示臣服中原朝廷,那朝廷就給他們授官,在他們地盤上設州置縣,但實際上還是土人自治。

只不過有了這麽一個名義上的臣屬關系後,中原人進入要容易的多,雙方也會有更多的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當漢人勢力滲透的差不多的時候,可能朝廷就會直接設個縣什麽的,一點點的吞食,將之納入直轄之中。

當年的嶺南本來也是這樣,後來張超來了個猛龍過江,強硬的在嶺南改土歸流,雖然叛亂不少,打了好幾仗,但最終還是把嶺南給直接扳直了。

不過嶺南因為開發較早,算是有一定的基礎,哪怕是那些豪強,其實也多是漢人。

但在西南,這邊情形卻大不一樣。

就比如雲南,朝廷設立了雲南道,可實際上這邊卻是以南詔國為首的勢力範圍。

在這邊,最大的問題,就是漢人數量極少,基本上遍地蠻夷,而且交通極其不便,崇山峻嶺。

朝廷要改土歸流,那就是要建立真正的統治,而不再是土人自治。

房玄齡倒覺得不急於一時。

“臣以為,可以分步來。先修路,修幾條交通大道,通了路不論是行軍駐兵還是通商貿易,都是方便的多。修幾條交通要道,貫穿黔中雲南和劍南、廣西,然後沿路築些城鎮,駐兵屯田。”

“修路、駐兵,然後是屯田,再是建學校、建議會,推廣漢文化,然後編戶齊民。”

“會不會太慢了一點?”承乾問。

大唐連信度都打下來了,總不能連個緊鄰中原的雲南黔中還搞不定吧。

大唐朝廷上下,現在基本上都有一個共識。

那就是蠻夷得征服,大唐有責任推廣漢文明,幫助他們走出那種野蠻落後的生活方式。

許多雲南的蠻夷,還在進行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過的跟個野人一樣。

大唐有責任幫助他們啊。

想想,雲南黔中有多少的金銀礦,又有多少的土地。哪怕山多水多,可也一樣能夠開辟梯田種植水稻土豆啊。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有一個共識,有這麽一群窮鄰居,總免不了這些人隔三岔五的會來打劫富鄰居的。

蠻夷鄰居日子苦,總免不了要來劫掠,哪怕名義上臣服,也是叛服不常。為了保證邊境的安寧,朝廷也有必要去征服並統治那裏。

大唐不遠萬裏的去開拓西海領、大夏領、河中領、遼北領、信度領、扶南領等,沒理由卻要把家門口的這片地區給遺忘了。

這麽大一塊地方,卻如狗皮膏藥一樣貼在那,不除掉都不舒服啊。

魏征向來是反戰派。

一向認為窮兵黷武,好戰必亡。認為開疆拓土,不過是帝王的好大喜功,將士流血,百姓承役,實在是勞民傷財。

尤其是如今雲南、黔中等西南蠻夷都臣服老實,何必又要起幹戈呢?

“改土歸流,只怕必然引起西南夷反叛,到時戰事又起,永無寧日也。”

房玄齡對這位老同學的話不以為然,“若按魏公所言,朝廷當初也不該削平嶺南,不該攻滅高句麗,掃滅突厥,平定吐谷渾了?”

“一味的武力征服,臣以為並不可取。”

“有能力不取,難道要等將來蠻夷反攻?”

承乾看著幾位重臣爭論起來,笑了笑道,“魏公所言有些道理,但朕以為該出手時就出手,太師曾有一句話,朕至今記憶深刻。國與國之間,其實就是弱肉強食,通行的是叢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