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5章 逍遙遊(第2/3頁)

現在他在這船上,其實已經不是打漁了,這是條官船,他在這條船上相當於一個顧問了。憑著幾十年長江上的豐富經驗,給船員們指點指點。一月也難拿到五貫錢,另外船上還包了吃住。

他打好一輩子漁,船上也呆了大半輩子,喜歡呆在船上。

李世民問他,“你們家沒分地嗎?”

老楊笑笑。

“分了哩,怎麽沒分呢。我家裏幾個大兒子分開另過,分家立戶了。我則跟我小兒子過,一家分成了四家。早年官府鼓動我們去邊疆,說那邊田多地多,我沒同意去。後來還有不少貴族老爺家也來人勸說我們,說願意去他們領地落戶,不但分田給地,還包路費給安家費呢。我這老頭習慣了這裏,不願意去。”

“後來朝廷給我們留下來的人也分了地,那次我們父子四家,每丁分了一百畝,我們父子四家有成丁七口,就分了七百畝地,不過有好些是山地,只能種樹。”

“那除了山地也還不少啊。”李世民道。

“是不少哩。”

老楊父子是四戶,有七口成丁,分了七百畝地,許多地是那些移民去邊疆的百姓的地,朝廷回收後再分給了留下來的那些地少的百姓。

說起來老楊還是很感激,朝廷分給他們的這些地雖然不是最好的,但確實不少,而且是免費分的,沒收錢。那次之後,朝廷就不再分地了,百姓要置地只能從別人手上買。

老楊父子那七百畝地,就在後來陸續賣掉了,現在家裏還剩下了一百來畝地,都是較好的水田,這些地留給家裏的女人孩子們管著,農忙的時候,他們爺幾個也從江上回來幫忙。

李世民聽說老楊一家七百畝地,賣的只剩下百來畝,氣的直吹胡子瞪眼。

老楊卻覺得這也挺好,他們拿賣地的錢,再向銀行貸了些,給兒子們買了船,打漁或者跑貨,現在收入挺好的。

他說跑船的收入比種地高的多,特別是有自己的船後,賺的就都是自己的了。家裏一百來畝地,完全夠口糧了。反正地賣了,田賦也減了,兩稅是按田畝來征的。

至於跑船另交稅,他也覺得很合理。

話裏話外,老楊確實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李世民卻覺得老楊一家辜負了朝廷的好意。

張超笑著對李世民道,“這是百姓自己的選擇,老楊一家跑了一輩子船,給他們田地他們也種不好,他們對跑船更內行,做這個更有收益,為什麽要阻止呢。朝廷不抑兼並,他們的地賣了也合制度法令,況且賣的這地,朝廷也是收了買家八個點的契稅的。”

其實這也是現在這社會特色的一個縮影,不再固化。

階層不固化,職業也不固化了。

農民可能變漁夫,漁夫也可能變成航運的,跑航運的兒子也許變成讀者科舉然後為吏做官,甚至去當兵的。

人們選擇的余地更多了。

朝廷十年前最後一次均田授地,給了原本無地的老楊父子七百畝地,但老楊有了地沒選擇做農民,也沒選擇做地主,他們賣地買船,然後當起漁夫和跑貨運。

就如老楊現在船上一月包吃包住還有五貫錢,逢年節還有些糧油發。比起他自己種地肯定強多了,種地辛苦,一年可賺不到這麽多錢。

看著時間已至中午,老楊笑著說要做頓漁家菜。

張超笑著應允。

這條船很大,但船員們在江上跑船卻也都是船上生火做飯。大船還有一條小船拖在後面,老楊下到小船上。

張超便也湊熱鬧下去。

小船上是做聯絡通信用的,有時也用來捕魚。

這上面也有套做飯的家夥,小火灶和炒鍋都有。不大的船艙裏,擺著油鹽醬醋等調料。

一邊還有一桶水。

水很清澈,是直接從江裏打上來的,放在船上沉澱了半天。

船上的人都是喝的長江山,只有供應李世民等貴人的水,是從岸上運來的桶裝山泉水或者井水。

對老楊他們來說,江水很清,也好喝。

就著江水洗菜、切菜。

老楊的手藝很糙,但很有漁民風格。

魚是剛捕的,各種魚都有,鯽魚、紅眼佬、鯉魚、草魚等,大小都有。

老楊把水倒在水桶裏,一邊剖腹刮鱗,一邊讓張超幫忙燒火。

船上有煤球爐子,先用木屑引火。

火燒好,往炒鍋裏倒油,油剛冒青煙,那邊老楊也已經把魚殺好。

就著鍋底的那點油,把魚放在鍋上煎,說是煎,倒像是烤。等翻過一面身,老楊直接從桶裏舀了一勺水倒進鍋裏。

“大火煮魚小火燜。”這就是老楊的煮魚秘訣。

一會功夫,鍋裏的魚湯就跳動著沸騰了起來,溢出誘人的魚香。

趁著這會功夫,老楊又開始淘米,將淘好的米倒入煮著魚的鍋中,然後蓋上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