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章 擅權(第2/2頁)

大唐如今封爵確實有濫封之嫌,完全是因為現在的爵位,朝廷不一用給俸祿,二來也不能蔭封子孫入仕,所以朝廷完全無後顧之憂啊。功臣很輕松能獲得實封爵,甚至功高還可以轉封兒子。

而多數高級官員,也能憑資歷封一個虛封終身爵位,比如朝廷的宰相,若元爵都會直接虛封一個國公,朝廷的尚書,起碼虛封個縣侯,道一級的宣撫使、諸衛大將軍,肯定虛封個縣伯。

貴族現在確實不算稀罕,特別是在京城,那真是遍地都是。

張超家一個親王一個郡王兩個國公,一堆的郡公縣公縣侯。

這也是張超有意在引導,讓朝廷覺得好像爵位惠而不費。

這是張超的一步伏棋,短時間是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後面卻會影響很大。

“這個可以。”

承乾轉頭對馬周道,“馬院長,你和學士們幫朕擬一個道議會的章程出來。”

翰林院是備皇帝咨詢,算是軍師智囊。真正的施政是內閣,但馬周他們給皇帝建議咨詢。

兩級議會到底怎麽搞,肯定是由內閣這邊提議,但最後采不采納,或者承乾覺得是不是合適,這肯定也要先通過馬周他們的建議,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才好做出最終決斷,這也是翰林院的作用體現。

“元輔。”

承乾笑著對張超道,“內閣也已經開始運轉,朕聽說內閣現在諸相還沒有一個明確分工?”

內閣諸相不兼他職,這是早當初就定下來的基本制度,但內閣作為宰相,要體現出職能權力,肯定是要通過分管諸部寺來體現的。

長孫無忌現在向皇帝上奏,說張超在內閣搞一言堂,專權獨斷,大權獨攬。

承乾當然也不希望這種局面發生,他倚重張超,可也不想被張超架空。

“陛下,其實臣這幾天一直在考慮這個內閣分工的事情,現在基本上已經定下來了。臣是主持內閣,總管中樞,此外人事、財政、監查、審計也由臣親自提綱。次相房玄齡,則負責內閣常務工作,以及民生經濟、稅收財賦這塊,此外也協助臣分管財稅、監管審計這塊。”

聽到張超這樣說,承乾心裏松口氣。

看來長孫無忌冤枉張超了,他並沒有打算一直獨攬內閣大權。

肯分工就是好事,這樣內閣才是真正的內閣。

“其余七位群輔,臣的想法是一位群輔對應六部的一部,還有一位群輔則負責對口聯絡議會、翰林院、禦史台、大理寺諸衙。”

“聯絡諸衙這個工作十分重要,臣打算交給上黨郡王長孫無忌。褚遂良負責吏部、岑文本負責兵部、於志寧負責戶部、楊師道負責刑部。杜淹負責禮部、戴胄負責工部。”

朝廷六部,事無不總。行政這塊,基本上可以劃歸六部之內。因此說,一個輔相分管一部,也算是比較合理。

到是長孫無忌這裏,不管六部,而是去聯絡議會、翰林等這些不歸內閣的部門,這就不是分管而是聯絡。很明顯,張超說長孫無忌如何功高,威望重,能力強,其實說到底,就是不給他實權。

而且六部中,權力最重的是吏、兵、戶,一般稱為上三部,張超安排的也是自己的鐵杆褚遂良、岑文本、於志寧,連刑部這個負責司法的也都是安排了自己人楊師道。

原來漢京這邊的杜淹和戴胄,也只管禮部和工部。

按正常的內閣分管制度,六部負責行政這塊,每位尚書自然就是一部之首,主持六部內的日常事務工作。地方事務,上呈中央後,分交給六部。六部負責相對應的事務處置,處置後還要上報內閣復議。

而那位分管的輔相,首先處置,每個宰相都也有自己的一套屬吏班子。初步處置之後,重要事務,還要拿到內閣會議上商議,要最終由張超這個首輔做出決定,然後貼黃,再上奏皇帝。

皇帝在翰林院的協助下,做出審閱結果。然後發到議院六科,由六科做出審議,通過,則發回六部,最終執行。

可以說,這其實也是一套很復雜的辦事程序。

內閣的宰相們不僅是分管,他們也在內閣會議上集中商議決策,是負責決策與執行這兩塊。

皇帝和六科都有封駁審議之權。

宰相們都有決策之權,但因為內閣實行的是首輔貼黃制度,因此其實是個民主集中制。

張超跟他們玩了個文字遊戲,宰相們最大的權力還是分管,長孫無忌如果負責外聯,沒有實際分管的六部衙門,那他的權力就大大減少了。

承乾本想把吏部交給長孫無忌分管,可見張超把外聯說的這麽重要,倒一時不好反駁,最後還是沒能堅持己見。

“好,內閣分工,就按元輔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