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0章 搶班奪權(第2/2頁)

原來李世民時的三院制,是分權制,中樞權力比較分散。而現在,內閣首相票擬制度則比原來輔佐君主處理政務時更加細致、周到。

中樞大權歸於內閣,內閣大權歸於首輔。

這種制度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在於哪怕皇帝不勤政,甚至不聰明都沒關系,外面有內閣,內有翰林院。

君逸臣勞,哪怕皇帝一點正事不幹,朝廷依然能夠正常運轉。

而如果皇帝比較賢明能幹,那麽內閣的權力也就變弱。如果皇帝不關心政事,那麽實際政務還是由內閣決定。

相輔相成。

不過比之明代的內閣,大唐內閣卻只有一半的封駁權,議會上院也得到了封駁大權。對於內閣,多了些制衡。

但是,樞密院卻是歸於內閣統領,皇帝是軍隊的最高統領者,但內閣也是有很大的管轄權。

原來李世民的三院制,分權。

最主要的決策還是在禦前三院聯席會議,三院二十七個宰相,除不在京的,都是群相議政,然後皇帝拍板決定。

這個制度,皇帝比較累,親自決策。

而現在,首相張超代皇帝先做出決策建議。

也可以是皇帝與大臣們商議。

無疑,得到承乾支持的張超,現在確實無往不利,長孫無忌一個輔相,除非得到多數宰相們的支持,否則,他根本影響不了內閣決策。

內閣九相,褚遂良、岑文本、於志寧、楊師道那都是張超的人,長孫無忌頂多得到房玄齡、杜淹、戴胄三人支持,五比四,他也占不了多數。

長孫無忌很火。

但在這個鬼內閣裏,毫無辦法。

內閣不比過去的中書門下,過去中書門下沒有樞密院的管轄權,而現在,內閣直接統領了樞密院。

內閣也就擁有了對軍事方面的決策權。

張超反對長孫無忌提出的解散南軍,而提出要整編京畿軍隊,輔相岑文本、褚遂良、楊師道、於志寧立即表態支持。

房玄齡很平靜的也出聲支持。

於是乎,連次相都支持了,內閣裏六比一,還有兩個沒表態。

不需要那兩人表態,承乾也知道了內閣的態度了。

“那就由內閣拿出一個整編的章程來。”承乾道。

內閣做了決定,皇帝是有最終否決權的,另外議會上院也有封駁權。可皇帝現在會反對張超嗎?

議會上院新上任的院長,是張超的親家魏征。而且這個魏征,行事向來有些古板,對事不對人。

想說動他讓科院封駁內閣的這個整編京畿軍隊的計劃,根本不可能。

第一次議事就此結束。

當天,以皇帝李世民的名義,詔令天下。

改組中樞,設立內閣,給予票擬之權,任命了九位內閣宰相,並授張超為首相、房玄齡為輔相。又設翰林院,授翰林院批紅之權,同樣任命了九位翰林學士,其中馬周為翰林學士承旨,成為翰林院長。

重設議會。

魏征成為上院院長,上院設六科議員,每科九名科議員,握有都督彈劾、封駁大權。

宇文士及出任下院院長,下院也擁有監督彈劾權。

中樞這的些官員五年一任,最高連任兩屆。

後面又有中樞六部、樞密院、禦史台等部衙的重要人事調整。

京師人事大調整。

這道詔令過後,緊接著是皇帝下詔宣布退位,從此皇帝退位為太上皇,而監國太子承乾繼位皇帝。

承乾的登基就在十月十一日。

時間很緊,但漢京和張超這邊其實早就在做準備了,因此倒也不倉促。

用皇帝的名義下完這兩道詔書,皇帝也算完成了使命了。

從今以後,這天下就正式是承乾的了。

當然,京畿許多人在仔細研讀了這兩道詔書之後,也算是明白了內閣首相跟過去的中書令有什麽區別了。

內閣首相比中書令權力大多了。

張超手握內閣票擬之權,馬周則握著翰林院批紅之權,這對老搭档真正的奪取了中樞大權,而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一個是次相一個是輔相,卻是失了勢了。

“趙王這次回來,很強勢啊。”

“那是當然,從龍之功啊。趙王都成了安國趙王了,硬生生的為太子打出了一個龍椅,又嫁了兩個女兒給太子,太子肯定也不會虧待安國趙王的。”

“趙王當了這內閣首相,按制,起碼可以連任兩屆,做十年首相啊。”

“是啊,以後就是趙王輔政時代了。”

“趙王輔政才好,貞觀新政,當初可不就是趙王提出的。”

“以後日子好過了。”

漢京百姓,都紛紛奔走相告,好日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