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出閣(第2/2頁)

十二歲的皇子,跟現在的太子差不多,正是在正要懂事的年紀。留在宮裏,確實會對太子有些影響的,畢竟太子都早已經入主東宮了,若讓皇子一直呆在宮裏,特別是如嫡皇子李泰李晉這樣的皇子呆在宮裏,常伴皇帝皇後身邊,皇帝皇後難免不會特別寵愛他們,萬一到時李泰他們侍寵要奪嫡怎麽辦?

不得不防啊。

太子承乾是嫡長子,太子又冊立的早,到現在都快五年了。朝中上下,自然是支持太子的,太子名正言順,他的太子之位不動搖,朝局也不會動蕩。

大家都喜歡穩定,有幾個人真正喜歡動不動就來個玄武門來個漢京之亂啊,那可是得被迫站隊的,站錯了就得掉腦袋,甚至身死族滅。

在唐以前,皇子幼時養於宮中,成人後從宮中遷出居住,稱為出閣。一般,都是在十六歲前就要出閣,李超直接弄個了十二歲出閣,更早,也對太子的威脅更小。

皇子出閣需要皇帝正式頒布詔令,舉行儀式,可閣後就相當於外朝臣子,可參加朝會。但不得皇帝召見,是不得再擅自入宮的。

因此,皇子一旦出閣,就與宮墻相隔,與群臣同列。

出閣,賜府第,開府置官,擁有自己的儀仗、護衛。

如長孫無忌這樣老辣的人,就一眼看出李超的這封奏章,表面上是以提前為太子行冠禮為主,但實際上真正的用意卻還是後面的這個皇子出閣之國制度。

承乾是他外甥,李泰李治也是他親外甥,李恪那些就算不上他外甥了。但就算同是親外甥,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在他的眼裏也是地位不同的。

長孫無忌當然是全力支持太子的,他沒有理由卻支持另外兩個外甥。

李超的這道奏章,保證的是太子的利益,與長孫無忌和長孫家的利益其實是一致的。

“陛下,臣完全贊成太師的這封奏折,太子需要提前加冠禮,皇太子出閣之國也應當定下一套制度。”

宰輔們打頭陣支持,其它大臣也沒理由反對啊。雖然提出這道奏章的人是李超,一個讓大家心裏羨慕妒忌恨的家夥,但朝堂上,還是一致贊同。

行冠禮之前,加冠的皇太子需要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宮觀,行冠禮之時,從臣詣奏告天地、祖宗。

因此,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事情,必須得先由太史局選好吉日,太常寺參考舊禮,官吏置辦冠禮需要的相關儀物,最後在貞觀殿舉行太子加冠禮。

這僅比冊封太子、太子大婚的禮儀稍小點,冠禮當天,文武百官還要按上朝的次序站立,觀禮。

一般情況下,太常卿掌冠,以三師三公贊冠。

然後皇子依古禮,三進:一進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加冠後還要宣讀皇帝詔書,詔書裏皇帝要賜予表字。

皇太子的冠禮會非常隆重,既然已經決定提前為皇太子加冠,那麽這些事情就得開始動作起來。

選吉日,做好各種準備。

太史局、太常寺等都會很忙碌,此外禮部也一樣要協助。

連皇帝,也得先為太子想好一個表字。

李超官居一品,位為太師,因此贊冠的任務就交給了李超。

掌冠、贊冠各一人,太常卿掌冠,負責端帽子,李超負責贊冠。

贊冠,就是在冠禮上為之贊唱司儀。

太史局,掌天文地動、風雲氣色、律歷蔔筮。後來也稱為司天台、天文院、欽天監等名。總之,在大唐,只有太史局才可以觀看天象,推算占蔔這些,其它私人搞這些,就是違法。

太史令回來後,把任務交待下去,要馬上選一個黃道吉日。

“李丞,三天之內把吉日選好。”太史令對手下的年輕官員太史丞李淳風道。

李淳風今年二十五歲,曾經得劉文靜推薦入李世民麾下,在秦王府做過記室參軍,因對天文歷書方面很有天賦,被李世民調入太史局任職。

“無需三天,我已經推算到明年正月初八,就是一個黃道吉日,三年之內,都沒有比這個日子更好的吉日了。”李淳風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