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 既得隴復望蜀(第2/2頁)

老師是從福建浙江廣東等地招募而來,薪水待遇不錯,來了還能分上兩百畝地。這樣把家人也帶來,既拿薪水還能一份產業。

書籍課本這些,則是都有現成的,早幾年李超編的那套小學教科書,現在依然還在使用,並且成為大多數地方孩童教育的課本。李超直接從李記書局調一批過來就是。

琉求城裏還增加了一所中學,這是為移民中那些已經受過幾年教育的孩子準備的。李超還在籌備新開幾所技術學校,比如修造船、船員學習,一些加工制造技術等。

一切都十分順利。

琉求也越發的走上正軌。

島上也與中原一樣,如今實行的是一周七天,五天工作兩天休沐制度,官員們一周有兩天休沐時間,學生們也有兩天假。

周末的早上,李超照例起來很早。

自來到島上後,他似乎也習慣了早起,比起在京城之時,在這裏無疑要輕松自由舒暢的多。

李超住的是琉求堡的頂上,足有九層高樓,推開窗戶,海風撲面而來,從這裏還能俯瞰整個港城。

港城熱鬧無比,每天船只進進出出,運來移民,運來各種手工商品,運來建築材料,運來牛馬等等。

琉求城如今一個巨大的工地,每天都在添磚加瓦的建設之中。

內城裏還在不斷的新建房屋商鋪,可外城已經在開始修建了。內城的街道最近正在鋪石板,這裏多雨,雨一下,城裏的道路就泥濘無比。鋪上石板,並修建暗渠下水道,無疑能讓內城更加幹凈整潔。

琉求的人口越來越多,商人也越來越多,因此內城已經有些過於擁護了,現在開始興建外城。

李超還已經決定,外城的房屋可以向山夷們出售,山夷有錢也可以在外城購買住宅和商鋪,也可以在城裏經營。現在山夷已經可以進入外城購物和售物消費了。

外城也是作坊安置區,許多作坊都集中到外城裏來。

“大王,早上好。”

一名侍女笑著走進來,一邊向李超打招呼,一面把早餐和報紙放下。

琉求如今有水陸驛站,港口裏有專門的驛船往來兩岸,傳遞消息。中原幾份重要的報紙,基本上琉求晚一天就能看到了。

比如時報,他的報社設在漢京,但在揚州、杭州、廣州、太原、長安、洛陽等地都有分社,時報擁有大批的記者和編輯,負責內容和組稿。最終由總社決定版面內容後,把小樣再通過鴿站傳遞到各個分社,各個分社都有印刷坊,然後同時印刷,報紙出來後,迅速向周邊運送出去。

依托著驛站系統,層層下發,保證哪怕是比較偏遠的地方,也能在三天內送達。

琉求雖在海外,但快艇運送報紙過來,也耽誤不了多少時間。

一邊吃著海鮮粥,一邊翻看著報紙。

侍女則幫李超整理床單被子。

“大王一會要去聽傳經講課嗎?”年輕的侍女問,她也是一個移民的女兒,才十四歲。因為認識一些字,又曾經在一個官員家做過侍女,因此被推薦過來服侍李超。

李超對她挺滿意的,很懂事勤快的一個姑娘,整天帶著笑容,如同一只歡快的百靈鳥。

“當然要去的,你等下跟我一起去吧。小五,你喜歡去聽課嗎?”

“喜歡啊。”小五笑著說道。

李超在琉求推行小學教育的同時,也推動成人掃盲。

除此外,他還要求每個星期的周末,由老師們向附近居民講解儒家的經典,主要就是宣揚仁義禮智善這些類容,有時也會講解大唐的律法等。

如今流行七曜歷,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日,日曜日就是一周之開始,是星期日。

一般也把日曜日稱為周日,月曜日稱為周一。

每個日曜日的上午,各所學校趁周末之機,安排老師給居民們講課,其實是李超從後世十字教的禮拜中拿來的經驗。

每周把居民們聚起來講講儒家經典,說說大唐律法,揚善抑惡,李超覺得這是有些必要的。這能增強移民地移民的凝聚力,向心力。

而這其實只是李超一個龐大計劃中的一環而已,也只是一個開始。